印度连说明书都看不明白!印度官员爆料印巴空战败因:他们的情报部门原以为霹雳-15E导弹射程仅约150公里,没想到导弹实际射程超过200公里。 2019年印巴空战后,印度空军发现巴基斯坦的JF-17"枭龙"战机使用的霹雳-15E导弹能在180公里外锁定印度苏-30MKI,这让他们感到意外。
印度情报部门最初怀疑中国故意隐瞒导弹性能,但调查后发现是中国外贸版霹雳-15E的说明书明确标注了"射程≥145公里",而印方错误地将"≥"符号忽略,直接理解为最大射程145公里。
事实上,国际军事分析早有报道指出,霹雳-15E通过优化设计,在高空高速条件下射程可能接近200公里,美国杂志2018年就曾披露这一信息,但印度情报部门未予重视,最终导致误判。 印度情报工作在这次事件中暴露了明显漏洞:
第一,是翻译环节出现低级失误,由于中文技术文档需要先转译成英文再被印度方面理解,关键符号"≥"在转换过程中被遗漏,直接导致数据误读。 第二,在分析层面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印度方面仅机械套用导弹的标称射程数据,却忽略了实战中高度、速度等变量对射程的实际影响。 更令人费解的是,巴基斯坦早在2017年就公开测试过霹雳-15E导弹,当时在18000米高空取得了192公里的实测射程记录,这些公开可得的情报信息却完全未被印度情报部门收录和分析。 印度对导弹射程这么敏感,其实是因为自家军工不太争气,数据显示,印度75%的武器靠进口,而中国91%的武器都能自产,中国的霹雳-15icon(自用版)射程超过300公里,外贸版霹雳-15E也留了余地,而印度自己的“阿斯特拉”导弹搞了17年,还是不如俄制R-77靠谱。 更讽刺的是,印度2020年从法国买的“米卡”导弹,合同上写“射程不低于80公里”,结果实际测试只有65公里,网友调侃:“印度买武器就像抽盲盒,永远不知道真实性能。” 中国在武器出口时通常会对性能有所保留,例如外贸版霹雳-15E导弹标注射程"≥145公里",既遵守国际规则又保持了实际性能的灵活性。 相比之下,解放军自用的霹雳-15导弹更为先进,但具体参数从不对外公开,这使得外界难以准确评估其真实战力。 在珠海航展上,当被问及导弹射程时,工作人员总是笑着回答:"看你怎么用",而印度情报部门却经常依赖百科获取信息,导致频繁出现误判,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印度在73%的中国武器性能评估错误案例中,都是由于缺乏分析公开情报的能力所致。 这次“说明书事件”看似搞笑,其实反映了印度军事体系的深层问题。 第一,情报工作太落后,现在都是AI分析数据的时代,印度还在靠人工翻译和零碎信息拼凑情报,效率极低,2022年印度审计署的报告显示,国防情报局60%的分析员连专业数据库都不会用。 第二,太依赖进口,不懂武器,印度总以为“花钱就能买到真相”,但卖家给的永远是“广告参数”,不是真实性能,就像退役空军中将说的:我们以为付钱就能得到答案,结果发现合同里写的和实际是两回事。 第三,官僚主义害死人,有印度科学家爆料,在国防研究机构里,没人敢质疑上级,最后变成他们想听的内容,而不是事实。 反观中国,从早年“歼-8对抗F-22”的无奈,到现在用霹雳-15让对手头疼,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的技术积累,印度如果继续这样“闭眼搞情报”,未来恐怕还会闹出更多笑话,毕竟,战场上可没人会因为你“看错说明书”就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