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优化路径

□王德波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其适应性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技能人才大量短缺。因此,智能时代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当务之急。

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契机

在当前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和人力资本等领域形成新增长点。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正经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涌现,传统产业体系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演进依循于集群、融合的发展脉络,打造出更为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面对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与产业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亟须对我国现阶段产能结构调整作出回应,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现我国产业技术与社会新质经济的协同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大量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职业教育。据统计,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职业教育应摆在当前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位置。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达到10%。职业教育要适配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则需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推进,与国家重大产业布局精准匹配。在这个过程中,应持续完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等深度融合,培养适合新时代的技能人才。

智能时代职业教育

适应性的现实困境

培养主体尚未形成合力。首先,就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当前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间并未形成育人合力,存在培养结构断层与技术异化的风险,导致众多技术技能人才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就业工作岗位的根本需求。其次,就政策实施而言,国家虽已相继出台了各类指导性文件,但囿于政府部门与职业院校间衔接不当,导致政策落地受阻,育人实效性难以保证。再次,校企双方往往因利益诉求未达成一致,难以形成双赢的局面。对此,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需进一步深化同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与企业等多方主体的相互协作,促进学校—企业—社会的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当前,职业教育目标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职业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职业和技能特色不能够凸显,服务社会认可度较低。部分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适应性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人才培养的机制尚不健全。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覆盖范围不足,服务能力有欠缺,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不精准。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生动力不足,未能快速适应各区域的要素整合、外部环境变迁以及经济形态、地方特色等方面的变化。

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优化路径

发挥多方主体作用,提升适应水平。随着经济社会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本。着力构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协作的共同体。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特色,职业院校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区域特色专业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与产业岗位的对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接企业各类需求,依托数字化技术提升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的顶层设计,紧密结合技术革新的要求,高标准匹配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以订单的方式为行业企业输送技能人才,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切实有效地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适应的内生动力。增强数字素养,用数字化思维来谋划和推动职业教育。以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学习平台,开发优质数字资源,增加平台的资源总量,实时分析职业院校学生表现行为,为学生精准画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个性化、合理化的培养方案。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赋能变革,构建智能化、个性化以及数据驱动的教学新范式。推动数字化背景下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优化升级,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具有重大意义。加强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立校企共同体。职业院校要主动与产业、企业对接,吸引企业主动寻求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更好提升适应力,了解真实岗位要求,要把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派到实践的真实场景中去锻炼,与企业开展深度融合、深度合作。政府部门积极牵头组建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充分发挥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杠杆作用,提高对产业转型的适应性。

教育强国战略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提升技能人才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也为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变创造有利环境,对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基金:2023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