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在美国住下水道,翻垃圾!也不回中国!”谁能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满分高考状元,清华学霸何碧玉!对此现状,郑强教授痛心疾首:“爱国,是一个人的底线!”振聋发聩! 14岁高考一举夺魁的何碧玉,曾经是中国教育界的骄傲。国家倾注特殊资源培养的天才却拿着美国的绿卡在美国的实验室谈笑风生,真是让人愤怒不已。郑强教授更是直言道:“爱国,是一个人的底线!” 何碧玉总说美国科研更“纯粹”,申请项目只看实验设计,不用考虑其他。这话听着有几分道理,但她却忽略了关键的问题,任何国家的科研资源都不是凭空来的。美国现在的科研自由,是百年持续投入积累的结果,而我国的科研环境是真正的从无到有地进步。 她口中“不用想额外的事”,其实是把搞研究想简单了。科研从来都不是实验室里的独一份的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研条件远远不如现在,钱学森正是冲着国家需要,才搞出两弹一星。这些“额外的事”,正是科研人该有的责任。 何碧玉研究的阿尔茨海默症,中国患者占了全球的五分之一,急需病例数据和药物研发,比美国迫切得多。她却念叨 “美国病例库更全”,这是在享受别国医疗体系的红利,对祖国最急需解决的科研问题视而不见。这根本不是追求研究,分明是逃避责任。 何碧玉团队说“科学家价值看成果,不在地点”,可实际行动却暴露了她们的“双标行为”。国际会议上,团队带着“纽约大学医学院”的标签,申请经费时,也特意强调自己“美国研究者”身份。 这种矛盾在“学术平等”的说法里更明显。她夸美国年轻学者能和大佬平等交流,却无视中国的进步,高校里越来越多青年人才已经能和前辈们一起讨论研究。这些进步不应该被直接否定。她对祖国进步的忽视,也反映出她在爱国的认知上存在差异。 任何国家的科研环境都不会一下成功,美国现在的科研环境,是几代人建设的成果。上世纪初美国科研远不如欧洲,正是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带着建设心态前往,才打下科技强国根基。 对比钱学森的选择更清楚:1955 年中国科研条件与美国差距远超现在,他却选择“在落后土地上从零开始”,那句“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为啥不能搞”,透着要抹平差距的坚定,这正是何碧玉所缺的。 中国神经科近几年发展迅速,北京天坛医院脑科学中心、上海神经所的实验室,设备已经是世界一流。就是何碧玉这类顶尖人才缺席,这些好设备利用率不足三成。这种“设备好缺人才” 的困境,就和一部分人“只想吃想成”的心态有关。 从 9 岁进超常实验班起,何碧玉享受的就是特殊资源。四年学完八年课程的 “奇迹”,背后是国家为天才定制的教育体系,是无数老师的额外付出。国家给你超常机会,你应该承担超常责任。 她在纽约实验室谈“科研自由”时,或许忘了新乡一中实验班的灯光,忘了清华园为她单独配备的导师。把国家对人才的急切期盼扔到一边。把特殊馈赠当理所当然,把个人选择凌驾于群体期待之上。 真正的天才不只追求个人成功,更要懂得在当今时代中找自己位置。何碧玉引发争议,不在于她选了美国,而在她用顶尖智商做了平庸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或许能让她成为优秀科学家,但永远成不了伟大的科学家。 信息来源: 中华网|14岁考750分进入清华,现定居美国,记者:何时归国?她委婉拒绝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