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2年,聂帅得知自己很看好的游击队长樊金堂,竟私见日军。众人以为聂帅会对其执

1942年,聂帅得知自己很看好的游击队长樊金堂,竟私见日军。众人以为聂帅会对其执行纪律,没想到聂帅非但不处理,还将其提拔送去军校学习。

那年的一天,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里传出一条爆炸性消息,定襄县游击大队长樊金堂居然私下和日军军官喝酒吃饭。

敌工部部长厉南火急火燎跑去向聂荣臻报告时,手心里全是汗,谁都知道聂帅治军向来铁面无私,当年纠正肃反扩大化错误时连周恩来都夸他原则性强。

然而,聂帅听完汇报后既没拍桌子也没喊抓人,反倒轻描淡写说了句:“这小子不正经,送他去抗大二分校高干科学习吧!”

说起来,樊金堂从小就不是省油的灯,1920年生在山西定襄县砂村,老爹硬是咬牙供他读到县立高小,要不是鬼子打进山西,他可能就成个教书先生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十七岁的他把课本一扔,扭头就加入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第二年干脆入了党,别人入党要考察三年五载,他倒好,从拿笔杆子到扛枪杆子就用了不到一年。

1938年定襄县基干游击队成立时,樊金堂还只是个副队长,可没过半年,原队长杜志德就卷铺盖跑路,他直接顶上大队长位置。

不可否认的是,他做事确实认真,白天带兵练射击拼刺刀,晚上搞思想教育,硬是把队伍练成了聂帅手里的“快速反应部队”。

有回军区剧社被四百多鬼子包围,聂帅问他带两个排能不能救人,他张嘴就是“九成九把握”,结果真带着人从鬼子眼皮底下把剧团全须全尾抢回来,聂帅后来跟人念叨:“樊金堂到底是人还是神?”

但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1942年那场“鸿门宴”,日军联队长小川写了封文绉绉的信,说久仰樊大队长侠名,想约着喝顿酒。

战友们都说这是鬼子设套,樊金堂却觉得有意思,单枪匹马就去赴约,俩人在农家土炕上就着炒鸡蛋喝老白干,从《孙子兵法》侃到家长里短,临走时小川问他要啥帮忙,他半开玩笑说想要挺机枪。

没想到三天后真有两个日本兵打着白旗送来歪把子,外带八百发子弹,还死活不肯回军营。

按纪律条令,私自接触敌军够得上撤职查办,可聂帅的处置让所有人傻眼,送军校深造明摆着是重点培养。

其实,聂荣臻早看出这小子是块好料,当年白刃战下令退子弹跟鬼子拼刺刀,虽然挨了处分,可聂帅就欣赏他身上那股子虎劲。

这次私会日军看似莽撞,却意外打通了条特殊补给线,后来靠着这类“默契”,游击队愣是搞到42挺机枪。

聂帅骂归骂,心里门儿清:打仗光靠硬拼不行,有时候江湖手段比正规战术更管用。

樊金堂在抗大淬了层金,打仗更刁钻了,日本投降后他跟着部队闯关东,从接收伪满财产干到长春军管会科长,腰里别着两把驳壳枪押运物资,土匪听见他名号就躲着走。

建国后转业到地方搞建设,八十多岁离休了还忙着写抗战回忆录。

2002年老爷子走的时候,定襄县老百姓自发搭灵棚,挽联上写着“金戈铁马浴血疆场称一世英豪”,送葬队伍排出去好几里地。

回头想想,当年那顿酒喝得值,要是聂帅真按条令把樊金堂一撸到底,或许就少了个让鬼子闻风丧胆的“李向阳”,多了个郁郁不得志的愣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