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导:2025年7月28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CNCA-C09-02:2025),自8月15日起正式实施。
这一规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移动电源行业监管进入精细化、规范化新阶段,将对产业链上下游产生深远影响。
核心内容解析:从单一认证到全链条管控
1.认证体系重构
规则替代:原《电子产品及安全附件》(CNCA-C09-01:2023)不再适用,新规则明确将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纳入独立认证单元,形成“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的完整认证模式。
企业分级管理:首次引入生产企业等级认证,根据工厂检查、质量抽检、信用记录等信息,将企业分为A(优)、B(良)、C(中)、D(差)四级。
B类企业每年至少1次不预先通知的飞行检查,C、D类企业所有监督检查均采用突击方式。
2.技术要求升级
安全性能强化:强制要求使用符合GB31241标准的电芯,新增针刺、挤压、热滥用等极端场景测试,要求产品在短路后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
例如,某品牌充电宝因电芯未通过针刺测试,被撤销认证证书并召回49.1万台产品。
标识规范:认证标志需永久固定在产品本体显著位置,禁止使用易脱落贴纸,同时需标注唯一认证编号,消费者可通过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平台(http://cx.cnca.cn/CertECloud)实时验证。
3.过渡期安排
证书延续:2025年8月15日前颁发的有效证书可继续使用,企业可通过到期换证、产品变更等自然过渡方式完成认证转换,避免市场供应中断。
民航衔接:结合民航局新规,自6月28日起,境内航班禁止携带无3C标识或被召回的充电宝,新规实施后进一步强化标识合规性。
技术升级方向: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创新
1.材料与工艺革新
防火材料普及:头部企业如小米、华为已采用陶瓷隔膜电芯,热失控风险降低80%,并通过自动化产线实现阻燃外壳V-1级以上标准。
智能监测功能:新规鼓励集成电压、温度实时监测模块,部分产品已实现容量智能调节和设备间通信,如倍思Nomos系列通过APP远程控制充电参数。
2.认证流程数字化
AI辅助检测:认证机构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比对送检样品与量产产品的电路布局、电池品牌一致性,检测效率提升30%。
区块链溯源:晋商银行“晋云链”系统将认证数据上链,实现从电芯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全流程追溯,不良率控制在0.8%以下。
市场影响评估:从行业洗牌到生态重构
1.企业竞争格局变化
头部企业优势凸显:小米、华为等品牌凭借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已完成158款产品认证,2024年上半年市占率从37%提升至52%。
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压力:约30%的中小型代工厂因无法承担生产线改造成本(单条产线升级需投入200-500万元),选择退出市场或转型为头部企业代加工。
2.消费市场结构性调整
价格分层加剧:合规产品成本增加约22元,但消费者安全意识提升推动均价上涨15%,50元以下低价产品市场份额萎缩至12%。
线上渠道集中度提升:电商平台对无认证产品实施“一键下架”,京东、天猫等平台合规产品搜索量增长120%,杂牌商品销量下降65%。
3.出口贸易双重影响
技术壁垒突破:新规与欧盟《新电池法规》(BatteryRegulation)部分条款接轨,如循环寿命测试要求,助力中国产品进入高端市场。
2025年上半年,符合新规的移动电源出口额同比增长27%。
认证成本增加:出口企业需同时满足国内CCC认证和国际标准,测试费用上涨约30%,但通过“一次检测、多国互认”机制可部分抵消成本压力。
应对建议:从短期合规到长期战略
1.生产企业策略
快速完成认证转换:优先选择具备AI检测能力的认证机构,如广东广测安磁检测,通过数字化流程将认证周期压缩至2周。
动态优化生产管理:建立“认证-生产-售后”闭环系统,例如引入MES系统实时监控电芯批次质量,避免因材料变更导致证书失效。
2.消费者选购指南
三查验证法:
查标识:确认产品本体有永久性3C标志及认证编号;
查平台:登录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平台输入编号验证真伪;
查召回: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查询产品是否在召回名单。
风险规避建议:避免购买低于50元的20000mAh产品(90%存在安全隐患),优先选择带有智能温控功能的品牌。
3.行业生态建设
区域协同机制:长三角地区可借鉴“长江经济带荷莲文化调解联盟”模式,建立移动电源认证互认平台,共享检测资源和专家库。
标准话语权争夺:推动新国标《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对接,争取主导制定全球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
未来趋势展望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新国标的出台(预计2026年实施),行业将迎来第二轮技术升级。
新规将进一步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如要求电芯制造商提供材料溯源证明,并引入“碳足迹”核算要求,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在此背景下,企业需提前布局智能生产和可持续材料研发,方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此次认证规则的实施,不仅是对移动电源安全性能的强制提升,更是对整个锂电产业链的系统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