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推算,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况又会如何?我国防护专家钱七虎院士的回答很干脆:中国有多种防御手段,我们不怕。 钱七虎出生在1937年10月,江苏昆山人,那时候日本军队占领上海,他家生活挺乱。他1954年参军,1956年入党,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0年毕业拿工程学士学位。之后去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深造,1965年回国获副博士学位。从那开始,他就扎根防护工程领域,当老师,搞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1988年升少将,1994年选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当过全国政协委员。他创立了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建起防护工程学科,带出一堆博士和中青年人才。2018年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2年得八一勋章,这些奖项都认可他在国防科技上的作用。他还写过14本书,发表近300篇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个,军队科技进步奖也拿了不少。作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他推动国际合作,影响挺大。钱七虎的生涯从青年时代起步,一直专注防护工程,为国家安全打下基础。他的工作让中国在地下防护上站稳脚跟,成了这个领域的带头人。 国外专家研究美俄核战, Rutgers大学2022年报告说,如果美俄全面开打,爆炸产生的烟尘会挡住太阳光,导致全球气温降好几度,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引发饥荒,死掉超过50亿人。 这是因为美俄核武器多,互相打击后核冬天效应太强,影响全世界粮食供应。相比之下,中美核冲突有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地理因素,太平洋隔着那么远,导弹飞过来得花时间,这给防御多出预警机会,美俄之间陆地挨近,导弹几分钟就到,反应时间短得多。其次战略重点不同,美俄更拼进攻火力,中美则各有侧重。中国不搞先发制人,坚持防御为主,这让冲突升级门槛高。美俄核弹头加起来上万枚,摧毁力惊人,中美核规模小些,潜在破坏没那么广。但中美间如果打起来,也会牵扯全球供应链,经济冲击大。专家分析,中美冲突更可能局限在常规武器或局部领域,不会轻易上核,因为互相威慑平衡。钱七虎院士提到,中国防御手段多,能扛住核打击,这点让情况不一样。总体看,美俄战是全球末日级,中美战虽严重,但有缓冲空间和防御底牌,伤亡规模可能控制住。 中国防护策略靠多层体系,核心是地下防护工程网络,能抗核爆炸和钻地弹。钱七虎院士说,中国防得住他国核打击,手段不止一套,对指挥机关和战略武器绝对安全。 这些工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建,70年代大规模搞起来,80年代融入新技术。反导系统能拦截来袭导弹,分辨真假弹头,成功率高。海上核潜艇保持二次打击能力,让对手投鼠忌器。高超音速武器进展快,中国领先,速度超音速5倍以上,反导难追上。工业基础强,制造业全球第一,每年500多万理工人才毕业,支持技术更新。电子战和太空领域也进步大,卫星网络帮精准制导。防护特点是生存强、反应快、打击准,形成完整链条。中国政策是不首先用核,这基于自信,不是软弱。相比美俄进攻导向,中国防御更稳,让潜在对手算清代价。钱七虎院士强调,防护工程就是国家盾牌,保障和平。这些手段让中美冲突情景下,中国有底气不怕,维护稳定。 防护体系发展从60年代起步,那时候响应号召,全国挖防空洞,建起大批工程。70年代,钱七虎参与核爆防护研究,开创领域。80年代,项目扩大,解决空中和触地爆炸难题。90年代,创立学科,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21世纪,融入抗钻地核武器技术,地下工程埋深数百米,抗力超高。近年来,高超音速和电子战结合,智能监测加进去。防护工程遍布边防海岛和大山戈壁,保障战略设施。中国人防从1950年成立,周总理当主任,67年历程,从单纯工程到指挥通信队伍教育协调发展。地下空间利用历史长,古时候就有,现在现代技术让它更强。钱七虎领导下,体系从跟跑到领跑,铸就地下钢铁长城。这些发展让中国国防更牢靠,面对威胁有准备。 钱七虎后期影响大,他退休后还捐款650万支持武汉防疫。87岁了,继续指导后辈,推动防护创新。作为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他影响国防策略。贡献包括建防护理论,解决核武器各种爆炸防护,获何梁何利奖。名字曾保密16年,任务完才公布。他的工作让中国防护工程不怕核打击,更不怕钻地弹。中国目标不是威胁谁,而是用防御维护和平,让挑衅者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