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坦言,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美印关系已经不再融洽!7月31日,印度教徒报刊文表示,美印之间关系的裂痕越来越大。印媒表示,美国对印度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先说地缘战略层面的认知鸿沟。美国希望印度彻底倒向西方阵营,成为遏制中俄的"印太支点",但印度始终坚持"战略自主"原则。这种自主性体现在印度与俄罗斯的深度军事合作上——即便面临美国制裁威胁,印度仍坚持采购S-400防空系统,这种选择背后是对俄罗斯军事技术的路径依赖。 更让美国不满的是,印度在金砖机制中扮演的"桥梁"角色。印度一方面享受金砖新开发银行的350亿美元贷款,另一方面又深度参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这种"脚踏两条船"的策略让美国怀疑其战略忠诚度。当美国要求印度远离金砖时,印度却以能沟通南北国家为荣,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双方在阿富汗问题、伊朗核协议等关键议题上难以形成合力。 经济领域的博弈同样激烈。印度近年来推行的"自力更生"政策,实际上是披着民族主义外衣的保护主义。从对进口电子产品加征关税,到要求外资企业必须与本土企业合资,这些措施直接冲击了美国企业的利益。在2025年的贸易谈判中,印度甚至划出农业和乳制品两条"红线",这种强硬态度让特朗普政府大为光火。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一方面抱怨美国对其钢铝制品加征关税,另一方面却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实施报复性关税,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彻底激怒了主张"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团队。当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市场时,莫迪政府却以"国家安全"为由设置重重壁垒,这种经济民族主义与美国的自由贸易理念形成尖锐对立。 最危险的矛盾点出现在反恐与核安全领域。莫迪政府近年来在克什米尔地区采取的强硬反恐措施,虽然短期内巩固了国内支持,却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印巴边境爆发的"朱砂行动",表面上是打击恐怖主义,实则暴露了印度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改变地区力量平衡的野心。这种冒险行为让特朗普政府高度紧张——毕竟两个拥核国家的军事冲突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更让美国担忧的是,印度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一方面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另一方面却默许国内极端组织针对少数族裔的暴力行为。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让美国对其能否有效管控地区危机产生严重质疑。 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于两国对彼此定位的根本性误判。美国将印度视为可随意操控的"棋子",却忽视了这个文明古国追求大国地位的历史诉求;印度则高估了自身在美战略棋盘上的价值,误以为可以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 当美国要求印度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队时,印度却坚持购买俄罗斯原油;当美国希望印度成为"印太经济框架"的核心时,印度却在金砖峰会上推动本币结算体系。这种战略离心力,最终导致双方在关键议题上的合作越来越难以为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历史上美印关系曾多次经历危机,但最终都能找到妥协方案。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是否愿意调整预期、建立更具弹性的互动机制。 对美国而言,需要放弃"非此即彼"的冷战思维,尊重印度的战略自主;对印度来说,则要避免将"战略自主"异化为"机会主义",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合作伙伴的关切。如果双方继续坚持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等待美印关系的,可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