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0年,国军上将陈仪被押去刑场,监刑的蒋鼎文给他送来酒菜,陈仪怒斥:“不必了

1950年,国军上将陈仪被押去刑场,监刑的蒋鼎文给他送来酒菜,陈仪怒斥:“不必了,若念旧情,给个痛快,子弹往头上打!”谁知,这句话竟让背叛者汤恩伯遗臭万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深秋的台北刑场飘着细雨,六十七岁的陈仪穿着褪色的灰布长衫走向刑场,这个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的老将走得特别慢,脚镣在地上拖出长长的痕迹。

负责监刑的蒋鼎文蹲在屋檐下抽烟,面前的竹篮里装着绍兴黄酒和东坡肉,这是他给老同僚准备的断头饭。

刑场边的野草沾着雨水,陈仪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的山丘,二十五年前在杭州陆军小学第一次见到汤恩伯的场景突然浮现。

那个穿着补丁军装的年轻人站在队伍末尾,肩膀垮着像个没吃饱饭的佃农,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排长会改写他后半生的命运。

雨水顺着陈仪花白的鬓角滑落,他想起1927年第一次资助汤恩伯去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情景。

这个穷小子连船票钱都凑不齐,是陈仪自掏腰包给了他三百大洋。

后来汤恩伯每次升迁都离不开陈仪的提携,从排长到师长,再到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陈仪把他当亲儿子栽培。

1949年1月那个雪夜,陈仪在杭州官邸写下那封改变命运的信时,还特意用"恩伯我儿"开头,字里行间全是老父亲般的叮咛。

他让汤恩伯开放长江防线迎接解放军,还计划调三个保安旅包围蒋介石的溪口老家,这封信后来成了法庭上的铁证,虽然汤恩伯始终没敢出庭作证。

蒋鼎文掐灭烟头站起来,雨水打湿了他的将官制服,这位与陈仪同期的老将心里明白,蒋介石特意派他来监刑,就是要用这段二十年的恩怨画句号。

1935年福建省政府主席之争,1944年军需物资分配风波,两人明争暗斗了小半辈子。

此刻竹篮里的黄酒是蒋鼎文特意托人从绍兴捎来的,他知道陈仪就好这口。

但陈仪看都没看那篮酒菜,只是整了整衣领说:"不必了,若念旧情,给个痛快,子弹往头上打。"

这句话后来被台北的报纸删改得面目全非,只有现场几个老兵记得,陈仪说完还补了句"人死精神在",声音轻得像是自言自语。

汤恩伯此刻正在台北寓所来回踱步,自从五天前听说老师被判死刑,他就没合过眼。这个在徐州会战被日军称为"战神"的悍将,如今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般惶恐。

他想起三个月前去基隆要塞探监时,陈仪隔着铁栅栏说的那句话:"你做得对,各为其主嘛。"

当时汤恩伯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现在才明白那根本不是原谅,而是彻底的失望。

蒋介石的侍卫长后来透露,汤恩伯曾跪在士林官邸前整整一夜,额头磕出血来求情,换来的只有一句"你再啰嗦就连你一起办"。

行刑队的班长是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他特意挑了颗崭新的美制子弹,陈仪自己解开衣领露出脖颈,突然转头问蒋鼎文:"听说恩伯前天生了个儿子?"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嘴角微微扬起,迎着雨幕挺直腰板。

枪响时,七十米外树梢上的斑鸠扑棱棱飞起,陈仪倒下的姿势很奇怪,像是要给谁鞠躬似的。

后来收拾遗体的勤务兵发现,他口袋里还装着半张被血浸透的照片,隐约能看出是年轻时的汤恩伯穿着毕业礼服站在东京校门口。

消息传到上海,陈仪的女儿陈文瑛把汤恩伯送来的抚恤金原封不动退了回去,这个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的女子,余生再没提过"汤叔叔"三个字。

而在台北的某个深夜,刚当上父亲的汤恩伯偷偷在书房供起灵位,香烛还没点完就被宪兵破门而入。

四年后他在日本做胃癌手术时,麻醉师回忆这个铁骨铮铮的将军一直在喊"老师我错了",可惜蒋介石听到死讯时只冷笑说:"早该战死在淞沪会战。"

历史有时候很讽刺,当年陈仪在台湾行政长官任上处理二二八事件时,曾对部下说过"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

三年后他自己也成了"杀一儆百"的典型,1980年大陆追认他为"爱国人士"时,台湾的报纸却翻出旧账,说他镇压台湾民众起义该千刀万剐。

只有基隆码头的老搬运工还记得,那个总爱穿白西装的长官临走前,把最后一包烟塞给了路边擦鞋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