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中国的发展模式,印度不应该和中国搞竞争,因为根本赢不了,印度应当彻底放弃在制造业上的幻想。 要知道,中国花了几十年,投了老多钱,不断搞技术升级,才建起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从高科技产品到日常用品,啥都能造,几乎把全球制造业的好处都占得差不多了。 而且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也经不起折腾,中国发展模式背后,是海量的资源消耗。印度也有14亿人,要是也这么搞工业化,对全球资源和环境来说,那简直是灾难,这都不是经济的事儿了,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 就算外面条件允许,印度自己的底子也撑不起这个野心。大家都说印度有“人口红利”,听着挺好,可实际上,好多年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没什么技能,不少人连基本的健康和营养都成问题。 这就导致工厂里工人老请假,生产效率也低。再说现在制造业讲究自动化、智能化,中国工厂里那些精准又高效的机器人,让印度廉价劳动力这点优势变得越来越没用。 比人更要命的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印度的路老是堵车,物流乱七八糟的,一到雨季,运输基本就瘫了。 这样的基础条件,怎么可能支撑大规模的工业出口呢? 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宗教矛盾也复杂,国家很难像中国那样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社会动员能力差远了。 莫迪政府搞的“印度制造”计划,在这些问题面前举步维艰,政策还跑偏了,把好多补贴给了芯片制造这种需要大量资本的大企业,反倒忽略了能解决很多人就业的服装、纺织这些行业。 更别说,在追赶中国的时候,越南、墨西哥这些国家已经抢在了前面,它们策略更灵活,在承接全球供应链转移的时候占了更好的位置。 拉詹虽然泼了冷水,但也指了条路:多发展服务业。这不是瞎想,印度在服务业上确实有优势。 2023年,印度服务业出口额都到3380亿美元了,在全球服务出口里占4.6%,可制造业出口才占1.5%。在信息技术外包、金融服务、远程医疗这些需要高技能的领域,印度在全球都有名气。 他的意思就是,别在制造业这条已经挤满人、门槛又高的路上跟中国硬拼,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地方。 这条路更实际,也更可持续。服务业消耗能源少,污染也小,现在全球都关注气候问题,这是种负责任的绿色发展方式。 而且服务业不用都挤在工业中心,可以在全国分布,既能缓解大城市的拥挤,又能给农村地区创造收入,让失业农民有个出路,这样对社会公平和谐也有好处。 当然,要转型成这样,印度得好好改革。国家得在教育、职业培训和全民健康上多花钱,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业人才;政府也得给服务业松绑,推动改革,降低关税和准入门槛,更开放地融入全球。 也不是说完全放弃制造业,理想的是让服务业反过来帮制造业,用服务业赚的钱和技术,推动制造业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两条腿走路。 可时间不等人,印度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正在关闭,据测算,每年得有8%到9%的增长才能成发达国家。说到底,国家要发展,不能离开老百姓的生活。 要是教育、医疗、就业这些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GDP数字再好看,也跟海市蜃楼似的,不实在。印度未来不该想着成“下一个中国”,而是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踏踏实实做“第一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