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国之后长期休养,没有军衔和工作,1955年评级时,工作人员犯了难,毛主席和周总理却同时给出意见:让他享受副总理待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我国进行了解放军建国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授衔评定,很多开国将帅、战功赫赫的老同志被授予了相应的军衔和待遇,但就在这张名单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引发了评定小组的难题。 他没有军职,也没有具体编制,长期没有工作安排,甚至连军装都已经脱了十年,他的经历特殊,级别却无从下定,工作人员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事情被层层上报,最后送到了最高领导人面前。 毛主席看过相关材料后,提笔写下六个字:“按行政三级办。”周总理在旁边补充说:“这样的老同志,待遇不能比我们低。”这个人就是郑位三。 郑位三出生于1902年,早年在家乡读私塾,后来因一次考试得了第三名,便给自己改名为“位三”,是想激励自己更进一步,他性格朴实,衣着常年简单朴素,做事踏实,不善言辞。 在革命队伍中,他从来不争功、不抢位,但每一次战役,每一个危急时刻,都能看到他冲在最前面。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郑位三参加革命,被组织派回老家黄安组织农民暴动,这次暴动打响了黄麻起义的第一枪,也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他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是这一地区红军力量的重要创建者之一。 他指挥作战讲求灵活多变,带着部队白天干农活、晚上打游击,和装备精良的敌人周旋多年,国民党多次围剿都未能将其消灭,他指挥的部队反而逐步壮大。 1935年,他奉命率领红七十四师转战陕南,当时部队只有六百人,被国民党五个旅围困在秦岭山区。 他带着部队穿插游击、进退有序,和敌人周旋了八个多月,不但全身而退,临近突围时,部队人数还增加到了两千多人,这段经历后来被拍成电影《秦岭游击队》,成为那个年代很多军人学习的典范。 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根据地组织群众抗日,在大别山地区,他领导军民反复同敌人展开作战,依托山地打出了一片抗日的根据地。 他既负责战斗指挥,又负责政权建设,还常常带领干部下乡做宣传,争取百姓支持,他长期过度劳累,肺病越来越严重,常常咳血,但他从未因此退下战斗岗位。 到了中原突围时期,局势异常严峻,部队被围在丹江,粮食紧缺,军心浮动,郑位三让炊事班将仅剩的半袋面粉全部做成干粮分给突击队,自己和指挥部的人靠野菜充饥。 他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作战,一动不动盯着地图布置任务,正是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鼓舞了整个部队,为突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6年突围成功后,他随部队返回延安,组织上考虑到他身体太差,安排他进入干休所静养,从那以后,他就没有再担任具体工作。 他不愿占用资源,也不愿给组织添麻烦,主动放弃职务,不领实职,不住首长楼,只住普通干部宿舍。 生活极为简朴,穿的还是旧布衣服,常被人误认为是普通工作人员,组织上安排他住在万寿路,后来他发现邻居是位元帅,第二天便写报告要求调房,搬到了离首长院远一些的地方。 评级那年,郑位三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他没有军衔,也没有职务,按规定不符合授衔条件,可又不能不考虑他的功劳,中央审阅材料时,对他的一生做出高度评价。 毛主席和周总理最终拍板,让他享受副总理级别的行政三级待遇,这既是一种补偿,也是一种认可,是对他几十年革命生涯的敬意。 郑位三对这份待遇从未张扬,生活一如往常,他住在医院普通病房,床头总放着一本《资本论》和几张作战地图,每月10号,他都准时交党费,不曾缺过一次。 有年轻干部来探望,他就讲讲自己当年建设根据地的经验,他对子女的要求也很简单,儿子报考军工学校,他只是叮嘱:“你爷爷是饿死的,别忘了本。”孙子要出国留学,他送的是一份特别的礼物——亲手抄写的《共产党宣言》。 1975年,郑位三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葬礼非常简单,墓碑上没有特别的称呼和职衔。 可每年清明节,湖北红安的革命烈士陵园里,总有人默默在他的墓前放上一包“大前门”香烟,那是他打仗时唯一舍得为自己花钱的东西。 郑位三一生没有显赫的头衔,也没有官职加身,但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初心,他是一位布衣将军,更是一面坚守理想的旗帜,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铭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鲜为人知的“位老”郑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