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 年,王仲廉被押到南京受审。汤恩伯为他求情,蒋介石一听就火了,拍桌吼道:“这就是你推荐的好将领?打仗不敢往前冲,就该枪毙!” 1947 年 8 月 28 日,南京国防部军法司的铁门在王仲廉身后 “哐当” 一声关上。 他瞅着走廊那头忽明忽暗的吊灯,脑子里一下子闪回 1937 年的南口战场。 那时候,他带着 89 师跟日军打了 20 天,战场上全是烟,6000 多官兵没了性命,血把长城的砖缝都染红了。 可现在呢,这位黄埔一期毕业的抗日名将,就因为 “看着整编 66 师被消灭不管”,成了被关押的犯人。 1924 年,王仲廉进了黄埔军校。 没人能想到,这个安徽萧县农村出来的小伙子,后来会成汤恩伯最信任的手下。 东征陈炯明的时候,王仲廉就显出了本事。 北伐路上,他打仗特别勇猛,蒋介石亲自给他发了 “青天白日勋章”。 1933 年,汤恩伯当上 13 军军长,第一个提拔的就是当时任 89 师参谋长的王仲廉,还说:“黄埔一期里,数你最懂山地作战!” 1937 年的南口战役,是王仲廉当兵生涯最风光的时候。 他指挥 89 师,靠着居庸关的险要地形,用士兵的命挡住了日军坂垣师团的机械化部队。 日军侦察机回去报告说,中国军队在南口修的防线,比马其诺防线还结实。 但没人知道,那段时间王仲廉每天就睡 3 个小时,靠嚼干辣椒提神。 指挥所里的作战地图,被汗水泡透了三层。 1946 年,国民党军队整编,王仲廉的 31 集团军被缩成了整编 26 军。 他在徐州司令部看着花名册,只能苦笑。 原来手下的三个军,裁掉了两个,自己嫡系的 85 军也被拆得乱七八糟。 更让他心里难受的是,汤恩伯调到南京后,陈诚那一伙的将领开始明着排挤他,还说:“黄埔一期又怎么样?现在是土木系说了算!” 1947 年汤阴战役时,面对孙殿英求救,王仲廉态度消极,令部队每日推进 10 公里,遇阻便设防。 羊山集战役前,他收到刘伯承的劝降信,忆起抗战时与八路军协同作战经历。而整编 85 师被调走,使其指挥的多为西北军旧部,让他更不愿主动作战,为此还向汤恩伯抱怨 。 当整编 66 师师长宋瑞珂在羊山集绝望地喊救命时,王仲廉的指挥所里却出了件荒唐事。 他让副官把收音机音量开到最大,用《夜上海》的曲子盖过前线的枪炮声。 “你知道整编 66 师多重要吗?” 蒋介石大喊,声音震得军法司的玻璃嗡嗡响。 “那是陈诚总长亲手带出来的嫡系部队,是中原战场的顶梁柱!” 说着,他猛地把茶杯摔在地上,滚烫的龙井茶溅湿了王仲廉的裤脚。 汤恩伯跪在旁边,脑门上全是冷汗,赶紧说:“校长,仲廉在南口战役的时候……” 话还没说完,就被蒋介石打断:“南口战役是十年前的事了!现在他丢的是党国的脸面!” 军法司司长递过来的判决书上,“畏缩不前” 四个字,看得王仲廉眼睛生疼。 他想起 1942 年在河南,自己带着部队拼死挡日军的时候,蒋介石亲笔写的 “忠勇可嘉” 嘉奖令。 想起 1945 年受降仪式上,自己作为受降官接受日军投降时的风光。 可现在,这些都成了过去的事。 1948 年 9 月,王仲廉被特赦放了出来。这时候南京城里已经到处是要败亡的味儿了。 他在中山陵碰到了同样不得志的汤恩伯,俩人对着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汤恩伯小声说:“厚甫(王仲廉的字),去台湾吧。” 王仲廉望着紫金山上的夕阳,慢慢摇了摇头:“当年在南口,我带弟兄们死守阵地,是因为知道身后就是家国。可现在……” 1949 年国民党退到台湾后,王仲廉被给了个 “中将战略顾问” 的虚头衔。 他在台北阳明山的家里,每天就对着南口战役的老照片发呆。 1976 年,他在《战史论集》上发表《追思投考黄埔往事》,特意在文章最后写道:“黄埔精神,应该以民族大义为根本。要是为了一个党的私利去打仗,就算有再多的兵和马,最后也啥都不是。” 王仲廉的悲剧,就是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互相倾轧的一个例子,更是旧时代军人的命。 他曾经在抗日战场上立过功,却在内战的泥坑里迷失了方向。 1991年,王仲廉在台北去世,他床头柜上还放着南口战役时用过的望远镜。 镜片上的裂纹,就像那个破碎的时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