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导:2025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呈现出“产量稳中有降、效益同比改善”的显著特征,这一表现背后是行业自律、政策调控与市场结构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数据与行业表现
产量与需求双降,但出口支撑供需平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5.15亿吨,同比下降3%,表观消费量4.52亿吨,同比下降5.6%。
不过,钢材出口成为关键变量:出口量达5815万吨,同比增长9.2%,净出口折合粗钢6264万吨,同比激增21.1%,有效缓解了国内供应压力。
经济效益显著改善
中钢协重点统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26%至592亿元,利润率从1.14%提升至1.97%。
亏损面从42.05%收窄至23.86%,行业整体摆脱“量增价跌”的恶性竞争循环。
成本与价格的剪刀差效应
尽管钢材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3.35%,但铁矿石(日照港PB粉均价同比降14.18%)和焦炭(山西准一级干熄焦价格降40.82%)等原料成本降幅更大,吨钢毛利同比增加102元,成为利润改善的核心动力。
效益改善的驱动因素
行业自律控产重塑供需格局
全行业主动执行“三定三不要”原则(定产量、定库存、定价格,不要盲目追求规模、不要低价竞争、不要无序出口),粗钢产量同比减少1.7%。
库存降至近4年最低水平,钢价稳定性增强,避免了2023年“高库存-低价格-低利润”的恶性循环。
出口结构优化对冲内销压力
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镀层板(带)占出口总量17.6%,电工钢、汽车用钢等高端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15%。
尽管出口均价下降10.2%,但通过“量增价稳”策略,出口金额降幅(2%)远小于价格降幅,反映出产品结构升级的成效。
绿色转型提升长期竞争力
上半年节能环保投资占比达28.9%,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193家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7.73亿吨。
吨钢可比能耗下降0.6%,碳排放强度降低,既满足政策要求,又通过技术升级降低边际成本。
下游需求结构性分化带来机遇
房地产用钢需求同比下降约2%,但基建投资增长4.6%,汽车(产量增长11.4%)、家电(出口增长8.5%)、船舶(手持订单排至2027年)等制造业用钢需求逆势增长。
中信特钢、久立特材等特钢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8%,印证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有效性。
上半年钢铁行业通过自律控产、成本管控和结构升级,实现了从“规模驱动”向“效益驱动”的转型。
这一成果既是应对短期市场波动的权宜之计,也是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来,行业需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突破低碳技术瓶颈,并通过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目前CR10仅42%),以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