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中将李文在成都向解放军投诚,原本我党对他很重视,不仅送他到西南军政大学高研班深造,还准备对他委以重任,谁知他却在学习期间逃走了,他逃去了哪里?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文是湖南新化人,出身普通,少年时聪明刻苦,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为蒋介石亲自培养的嫡系军官,毕业后进入国民革命军,很快在北伐中立下战功,逐步升至团长、副师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表现尤为突出,尤其在淞沪会战中带领部队死守阵地,损失惨重也不肯撤退。 后来又在山西、河南等地收复失地,夺回大批军需物资,被称为抗日名将,最终升任中将副总司令,统领多个军,权势一时无两。 抗战胜利后,内战随即爆发,李文继续跟随国民党,投入到与共产党对峙的战场,他先后参与了华北和西南多次战役,但局势对国民党越来越不利。 1949年底,国民党大势已去,他所部第五兵团退至成都一带,此时解放军南下迅猛,将他部队包围于大邑、邛崃一线,他一度希望顽抗,阻击解放军,为蒋介石在台湾的撤退争取时间。 但形势已不可逆转,外围部队纷纷瓦解,川军倒戈、胡宗南弃逃,李文进退维谷,解放军广播《约法八章》,表示宽待起义,他派人与刘伯承、邓小平联系,最终在12月中旬决定率部起义。 起义当天,一张照片被拍下,李文摘帽站在解放军代表前,身后是残破的指挥部,这张照片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国共战争终结的象征之一。 考虑到他在抗战时期的声望和军事能力,解放军并未将他当作普通俘虏,而是把他送至重庆的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准备日后在新政权中予以重用。 那时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各类技术人才,尤其在军队系统更是如此,他被安排住在教导总队,每月有津贴,仍保留中将军衔,条件在当时算得上优厚。 可李文始终无法真正适应环境,他对新政权心存隔阂,对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极为抵触,他每日需撰写思想汇报,汇报自己的战史与立场变化,与解放军干部座谈。 这些制度安排令他越来越焦虑,他清楚自己曾多次指挥与共产党作战,担心哪天被旧账清算,虽表面顺从,实则时时准备脱身。 1950年3月,他借口身体不适向学校请假看病,获得批准后迅速行动,他换上便装,避开哨兵,从重庆出发,先搭车到成都,再通过国民党在当地遗留的地下关系辗转至昆明,接近中越边境。 在那片复杂的边境地区,他避开追查,最终抵达香港,香港当时是许多国民党残部的跳板,他通过在港的特务机构传话蒋介石,表达自己愿意赴台继续效命。 蒋介石方面对他早年忠诚印象深刻,但他曾向共产党投诚的记录令国民党高层十分犹疑,台湾方面对他展开长达一年多的秘密调查,确认他没有泄密,也未掌握极机密情报,才最终批准其入台。 1951年,他踏上台湾的土地,期盼重新开始,现实却远不如预期,他被安置在“国防部”担任中将高级参谋,名义上是高职,实则没有任何实权。 过去那些战友,多数因早早赴台、坚定效忠,被重用提拔;而他则始终处于边缘,办公室事务琐碎,根本接触不到核心决策。 他虽有一官半职,但形同虚设,蒋介石对他始终保持警惕,只是象征性地留其一席之地,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例子。 到了1964年,他决定退役,彻底脱离军政圈,此后他在台湾糖业公司当顾问,生活平稳却无甚作为,他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晚年定居台北,过得极为低调。 1977年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73岁,他的死讯并未引发媒体关注,仅有少量讣告登于报纸,无追思,无悼念,仿佛一个历史中被悄然抹去的身影。 李文一生历经北伐、抗战、内战、投诚、逃亡、入台、退隐,他曾英勇善战,也曾逃避现实;曾被寄予厚望,最终却被各方疏远,他的命运是许多国民党将领在历史变局中徘徊挣扎的缩影。 他曾站在时代前列,也曾迷失方向,起点光明,结局黯淡,1949年他的投诚本可成为转机,却因内心的不认同和路径的选择,走向了另一个方向,逃走之后,他再也未能改变命运。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