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四分钟抵达日本东京,半个小时即可横扫整个星球,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一旦发出则无法拒

四分钟抵达日本东京,半个小时即可横扫整个星球,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一旦发出则无法拒收!谁都知东风导弹足以让世界闻风丧胆,但却很少人知道东风导弹背后的这个男人,两弹元勋功臣、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 1917年,屠守锷出生在浙江湖州南浔镇的老街上,谁也想不到,这名字后来会跟国家的“护国重器”绑在一起。 屠守锷长到十五岁那年,跟着家人去上海走亲戚,正赶上“一·二八”事变,日军的轰炸机跟黑乌鸦似的往城里扔炸弹。 他站在码头边,眼睁睁看着好好的街面炸成一片火海,老百姓哭着喊着往租界跑,这画面像烧红的烙铁,在他心里烫了个印子。 后来他考进清华大学航空系,上课笔记记得比谁都认真,1940年毕业时,全国能造飞机的厂子没几家,他咬咬牙,考了公费留学,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在美国那两年,他跟疯了似的学,别人周末去看电影,他泡在实验室算数据,两年就拿下硕士学位。 毕业后,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抢着要他,给的薪水够在当地买套小洋楼,可他心里总惦记着国内。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美国,屠守锷当天就辞了职。 他在清华大学教航空课时,教室里连像样的教具都没有,讲课时只能拿粉笔在黑板上画飞机剖面。 1957年春天,聂荣臻元帅派人找到他,说要搞导弹,问他愿不愿意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中国人连导弹长啥样都没几个人见过,研究院的房子是旧兵营改的,窗户糊着纸,风一吹就哗啦响。 屠守锷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成了研究室主任,管导弹结构强度。 头天上班,他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只找着几本从苏联翻译过来的零散资料,上面还全是密码似的公式。 那时候的日子苦得很,没有计算机,算导弹飞行轨迹就用算盘,二十多个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噼噼啪啪打一天,手指头磨得通红。 1962年,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要试射了,屠守锷跟着队伍去了戈壁滩,发射架竖起来那天,他绕着导弹转了三圈,摸了摸外壳上的焊点。 可导弹刚飞上天没几秒,就像喝醉了酒似的歪歪扭扭掉下来,在地上砸出个大坑,现场一片死寂。 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带来大家再次开始新的征程。 1964年,改进后的导弹再试射,一口气连成功八次,现场的人抱着他又哭又笑,他抹了把脸,胡子上还沾着沙子。 1965年3月,周总理在会上说“得搞出远程导弹”,当场点了屠守锷当总设计师。 当时国内造不出大推力发动机,导弹燃料腐蚀性强,装燃料的罐子总漏水;弹载计算机更别提了,体积比保险柜还大,根本装不进导弹。 屠守锷带着人扎进实验室,发动机试车时,高温燃气喷出来能把钢板烧红,他就站在离试车台三十米的地方看,防护服上的扣子都烤化了。 为了给导弹减重,他盯着弹体上的每一根管线,哪怕多出来一厘米都要改,就这么抠了五年,导弹总算能出厂了。 1980年那次发射,是真把他熬脱了相,从3月进戈壁滩,到5月发射,他没回过一次家。 沙漠里白天热得能煎鸡蛋,晚上冷得盖棉被,他半夜常被冻醒,每天天不亮就去检查导弹,从弹体到燃料箱,再到发射架的螺丝钉,一遍一遍看。 发射前三天,他体重掉了十几斤,眼窝陷得厉害,下巴上的胡子跟野草似的,发射前两小时,他非要再爬一次发射架。 几十米高的铁梯子晃得厉害,他七十岁的人了,爬几步就得歇口气,手心全是汗。 到了顶端,他贴着导弹外壳听声音,又用手摸了摸接口处的密封胶,确认没问题才下来。 当导弹冲破云层,指挥大厅里爆发出掌声时,屠守锷没鼓掌,就盯着屏幕上的轨迹,直到报靶员喊“命中目标”,他才往椅子上一靠,闭了闭眼,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流。 2012年他走的时候,家里摆设简单得很,丝毫看不出那是一位国家功勋的房间。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当年那些科学家是怎么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月里,造出能震住全世界的重器。 你看现在的航天发射场,设备先进得很,可老一辈传下来的那股子认真没变。 这种把国家揣在心里,把活儿干到极致的精神,不管到啥时候,都该是咱中国人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