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西湖副刊 | “宋嫂鱼羹”里的宋嫂

“宋嫂鱼羹”是杭州名菜,相传是南宋初年的宋嫂传下来的。

我对宋嫂上心,源自一个雕塑。工作单位离西湖不远,得闲去湖边逛逛,常会经过环城西路圣塘闸旁的宋嫂雕塑。这个雕塑表现的是一个手里撑着伞、腰间系着鱼篓、身姿婀娜的姑娘。后来,孤山的楼外楼酒店门口也弄了一个宋嫂卖鱼羹的场景雕塑,宋嫂被塑造成一个端庄少妇的形象。那么,在西湖边卖鱼羹的宋嫂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与宋嫂同时代的人,对她的记录其实并不多。周密《武林旧事》中的记载应该是最详细的,他说淳熙年间,宋高宗赵构已禅位孝宗,自称太上皇。当时承平已久,经济繁荣,皇室也乐于与民同乐,西湖上“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一派歌舞升平。

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十五日,宋孝宗恭请太上皇、太后去聚景园游玩。聚景园是当时的皇家园林,位于现在柳浪闻莺一带。“至翠光登御舟,入里湖,出断桥,又至珍珠园”,就是在这里,太上“命尽买湖中龟、鱼放生,并宣唤在湖卖买等人。内侍用小彩旗招引,各有支赐。时有卖鱼羹人宋五嫂对御自称:‘东京人氏,随驾到此。’太上特宣上船起居,念其年老,赐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结果因为宋五嫂鱼羹“尝经御赏,人所共趋,遂成富媪”。

宋代《枫窗小牍》的作者袁褧(音jiǒng)和宋嫂一样,也是“少长大梁(今开封)”,之后“侨寓临安(今杭州)”的北宋难民。《枫窗小牍》说“旧京(即开封)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盘案,亦复擅名”,但所列的名食名店中并没提到宋嫂鱼羹。宋嫂鱼羹被列在了朝廷南迁杭州之后的名食名单中,“若南迁湖上,鱼羹宋五嫂、羊肉李七儿、奶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巴之类,皆当行不数者”,而且他还特别提到宋五嫂与他家有旧,“宋五嫂,余家苍头嫂也。每过湖上,时进肆慰谈,亦它乡寒故也,悲夫”。“工伎”即从事各种技艺的人,“苍头嫂”即奴仆的妻子。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确定:宋嫂人称宋五嫂,原是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人,是袁褧家奴仆的妻子,但不清楚她在开封时做的是啥行当。汴梁破城后,宋嫂和其他难民一起追随赵构小朝廷逃到了杭州,在西湖上卖鱼羹为生,作为曾经的主人家,袁褧还时常去看望她。被太上皇招上御船问话时,太上皇可怜她“年老”,赏赐了她不少东西,而且要求负责皇室饮食的人随时向她订外卖(即“泛索”),照顾她的生意。因为得过太上皇的赏赐和照顾,人们都来追捧,于是宋五嫂就成了富婆。宋五嫂后来应该有了自己的店铺,不做流动摊贩了,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的杭城“铺席”中就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

太上皇招宋嫂上船问话的地点“珍珠园”,应该就是“真珠园”,《武林旧事》将真珠园归属西湖南山路上的景观,说真珠园内“有真珠泉,高寒堂、杏堂、水心亭、御港。曾经临幸。今归张循王”,这就和前面的记载对上号了,太上皇就是在珍珠园的御船上见的宋嫂,所以说这里有“御港。曾经临幸”。后来这里成了张循王即张俊的王府,张俊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封清河郡王,王府所在地因此被称为清河坊,就在现在吴山河坊街的西端。南宋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记南山长桥一带有“雷峰塔前张府真珠园”,真珠泉现在就在雷峰夕照山麓的西子宾馆(汪庄)内。

2017年摄于汪庄内

由此看来,在西湖上卖鱼羹的宋嫂已是老人,宋嫂雕塑应该是老妇形象,而且放置在长桥、汪庄那一带会比放在环城西路更合适。

至于现在流传的有关宋嫂的众多传说,比如说她是开封的名厨、丈夫早逝、与小叔子相依为命、一个捕鱼一个煮鱼羹售卖等,则都是后世的演义了。“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认为中国古史是“层累”的结果,民间传说更是如此,故事总是被添油加醋,越说越“合理”。例如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就演义了宋嫂的故事:

话说大宋乾道、淳熙年间,孝宗皇帝登极,奉高宗为太上皇。那时金邦和好,四郊安静,偃武修文,与民同乐。孝宗皇帝时常奉着太上乘龙舟来西湖玩赏。湖上做买卖的,一无所禁,所以小民多有乘着圣驾出游,赶趁生意。只卖酒的也不止百十家。

且说有个酒家婆姓宋,排行第五,唤做宋五嫂。原是东京人氏,造得好鲜鱼羹,京中最是有名的。建炎中随驾南渡,如今也侨寓苏堤赶趁。一日太上游湖,泊船苏堤之下,闻得有东京人语音。遣内官召来,乃一年老婆婆。有老太监认得他是汴京樊楼下住的宋五嫂,善煮鱼羹,奏知太上。太上题起旧事,凄然伤感,命制鱼羹来献。太上尝之,果然鲜美,即赐金钱一百文。此事一时传遍了临安府,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人人来买宋五嫂鱼羹吃。那老妪因此遂成巨富。

你看这一演义,就添出了好几个情节:宋嫂因为在家排行第五,所以称“宋五嫂”;在杭州时住在西湖苏堤;因为说着开封话,被太上皇听到,所以太上皇才让内官叫她上御舟问话;老太监竟然认出她是在开封名酒楼“樊楼”下面卖鱼羹的宋五嫂,她煮的鱼羹是京城中最有名的。

当然,不管是实录还是演义,有一点是能确定的:宋嫂是开封人,“宋嫂鱼羹”用的应该是开封的烹制方法。也正因为是开封的味道,当时才会这么被追捧,因为人们品赏的不仅是美味,更多是对故国的思念,冯梦龙在故事结尾做的一首诗堪称点睛之笔:“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时人倍价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清人黄任的诗作“鱼羹宋嫂六桥无,原是樊楼旧酒垆。宣索可怜停玉食,官家和泪话东都”,说的也都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