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076年,王安石被撸了宰相,贬为江宁知府,在江宁干了几年后,感觉心灰意冷,不禁

1076年,王安石被撸了宰相,贬为江宁知府,在江宁干了几年后,感觉心灰意冷,不禁萌生退意,于是给朝廷打了个报告:“我身体不好,申请回家休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安石的名字,总是跟“变法”捆绑在一起,可在他走上改革舞台之前,早已在漫长的仕途中默默积蓄着力量,他不是那种一出场就光芒万丈的角色,反而更像是历经风雨才露锋芒的老将。 他出身书香之家,父亲是个清官,做事认真,尤其喜欢走访百姓,了解民间疾苦,王安石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出去,自小见识了不少底层人家的辛酸,那时候他可能还不懂什么是政治,但对“穷人过得苦”这件事,印象却深深刻在了心里,这样的耳濡目染,成了他后来改革思想的种子。 长大之后,他也走上了仕途,起初只是地方官,管的都是基层事务,他没有一上来就想着改变世界,而是老老实实干活,做事细致入微,从修水利到处理民事纠纷,事无巨细,他不是那种喜欢摆架子的官员,更愿意花时间研究政策背后的实际效果,也正是在地方的这些年,他观察到了许多弊端,特别是百姓在赋税、借贷、兵役等方面的沉重负担。 王安石是个有想法的人,但更难得的是,他愿意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真正让他登上“改革者”舞台的,是宋神宗的出现,神宗是一位有抱负的皇帝,愿意尝试新事物,而王安石正好是那个敢于提出新政的人,两人一拍即合,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变法自此全面展开。 他推行的政策很多,覆盖面也极广,农业方面,他希望农民能在春耕时拿到低息贷款,于是推出了“青苗法”,由官府借钱给农户,收成后再还本付息,理论上这能缓解农民春荒时的燃眉之急,也能增加国家收入,可惜到了地方,有些官吏为了政绩,强迫农民借贷,甚至抬高利息,导致不少人因此背上沉重债务。 他也注意到水利对农业的重要性,鼓励各地兴修沟渠、整修堤坝,短短几年,水田面积大幅增长,农民的耕作条件得到改善。 在税制方面,他重新丈量土地,按实际面积和肥瘠程度征税,试图让税收更公平,这一举动让很多隐瞒田产的大户暴露在阳光下,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也因此引来大量非议。 他还对军事制度进行调整,推行募兵制,并建立保甲制度,让普通百姓在农闲时参与训练,不仅提高了地方自卫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这些措施在短期内确实见效,边疆的军事力量得到提升,甚至收复了一些失地。 在政治层面,他着手精简冗员,提高基层官员待遇,避免他们为了生计而压榨百姓,同时,他改革科举制度,废除空泛的考试内容,更注重实用性和治国能力的考核。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王安石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从地方豪强到朝中权贵,几乎人人受损,那些原本靠土地、官职、军饷发财的人群体反弹,纷纷联手反对新政,再加上部分政策在执行层面走样,百姓的怨言也渐渐多了起来。 更棘手的是,王安石的个性直率,不善于妥协,他对反对者毫不留情,常常针锋相对,这也使得朝中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局面,原本可能成为帮手的苏轼、司马光等人,最终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改革进行到中期,朝廷内外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年大旱,反对派借机将天灾归咎于他的新政,说这是“上天示警”,神宗本想力挺到底,可在各种压力下也逐渐动摇,王安石几次请辞,最后被外放江宁,名义上是知府,实则是被边缘化。 到江宁之后,他依旧没有彻底放手,他继续为政,为百姓排忧解难,还整理经典,编书立说,试图从学术层面对国家制度进行指导,他所创设的“半山园”,便是他晚年隐居和著述的地方。 等神宗病逝,新皇年幼,由高太后执政,司马光重新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全面废除新法,王安石深知,这意味着他多年的努力彻底失败,不久,他在病中离世,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了人世。 王安石的改革最终没有成功,但他并非没有贡献,他用短短几年时间,推动了国家财政、军事、农业、税收、选官等多个领域的制度变革,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都是罕见的,他的问题在于节奏太快,触动太多利益,同时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 后人对他褒贬不一,在南宋,很多人将北宋灭亡的责任归咎于他,认为新法破坏了祖宗制度,而到了清末民初,像梁启超这样的思想家则为他平反,称他为“千年一遇”的完人。 信息来源:《中国大历史》、《王安石传》、《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