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克格勃组织下还专门开设了间谍学校,而这些学校里面培养的则是那些令人闻风丧胆的克格勃女间谍——“燕子”美女。 说起间谍,你脑子里是不是立马浮现出007那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帅哥形象?电影,总是把事情拍得光鲜亮丽。但现实里的情报战,尤其是冷战那会儿,可比电影里残酷、复杂得多,而且,唱主角的,很多时候并不是肌肉猛男,而是一些你看一眼就忘不掉的女人。 这就要说到克格勃的“杰作”——“燕子”计划了。 说白了,就是系统化、规模化地培养女间谍,用她们的魅力作为武器,去敲开那些用炮弹都轰不开的保险柜,或者说,人心。这不就是“美人计”吗?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玩剩下的。没错,但克格勃把它玩到了极致,变成了一套工业化的、精准的“人性捕猎”体系。 为什么非得是女人?一个手握大权的男人,身边最不缺的就是阿谀奉承,他早就练出了一身防备的盔甲。但面对一个知性、美丽,还能跟他聊得来,甚至能让他找到“初恋感觉”的女人,这身盔甲,再硬也得有缝隙。权力是男人的春药,而爱情,或者说爱情的幻觉,往往是攻克权力的万能钥匙。克格勃的高层对这一点看得透透的。 所以,他们才不惜血本地在喀山等地建立秘密学校,专门筛选和训练“燕子”。这选拔可不是选美那么简单。光漂亮不行,你得有脑子,心理素质要极强,而且,家庭背景最好简单,甚至有点不幸,这样的人才更容易被“国家大义”这样的宏大叙事所感召,也更容易被塑造。 进去了,就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重塑”。你的过去会被全部抹掉,你不再是某个人的女儿或姐妹,你只有一个代号——“燕子”。 训练内容,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外语、格斗、密码、射击这些都是基本功。重头戏在于“专业课”:心理学,尤其是男性心理学,你要能从一个男人不经意的眼神里,读出他的渴望和恐惧;社交礼仪,从怎么拿刀叉到怎么在歌剧院里跟人搭讪,你得像个天生的贵族;还有,就是如何将亲密关系“武器化”。 这部分训练极其残酷,目的就是剥离她们作为普通女性的羞耻感和情感依赖。她们会被要求执行各种突破心理底线的任务,直到把身体和情感彻底当成一件可以随时动用的工具。说白了,就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打造成一把精准的、没有感情的“钥匙”,用来开启目标的心门和保险箱。 讲个真实的故事,你就能体会到这帮“燕子”有多厉害。 上世纪50年代,法国驻苏联大使叫莫里斯德让。这老兄可是个见过大风大浪的外交官,精明得很。克格勃想从他嘴里套点东西,硬来肯定不行。于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大网就撒开了。 克格勃先是派了好几个“燕子”去试探,有的扮成艺术爱好者,有的扮成崇拜他的女学生,但德让不上钩。克格勃非常有耐心,他们分析德让的性格,发现他骨子里很傲慢,又有点浪漫情怀。于是,他们派出了王牌“燕子”——一位代号“洛拉”的美女特工。 “洛拉”被塑造成一个芭蕾舞演员,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她显得孤独又高雅。在一个精心安排的场合,“洛拉”与德让“偶遇”了。她不主动,不献媚,只是恰到好处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和脆弱。结果,德让大使沦陷了。他以为自己遇到了真爱,一场轰轰烈烈的婚外情就这么开始了。 当然,所有温存的瞬间,都被藏在墙里的摄像头记录了下来。等到时机成熟,克格勃特工假扮的“被戴了绿帽子的愤怒丈夫”破门而入,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德让大使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家庭,只能乖乖合作。从那以后,法国的许多外交机密,就源源不断地从这位大使的口中,流向了克里姆林宫。 整个过程,克格勃动用的不是枪炮,而是对人性的精准算计。 恰恰相反,它的变种,可能就潜伏在你我的手机里。 2010年,美国FBI抓了一批俄罗斯间谍,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安娜查普曼。这位姐们可不是电影里那种打打杀杀的特工,她是个企业家,社交名媛,长得漂亮,脑子又聪明,在纽约的精英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她用的“武器”,不再是苏联时期的那种献身式色诱,而是更高级的社交渗透。她通过自己的人脉网络,结识各种有价值的人物,利用自己的魅力和商业头脑,在不经意间搜集情报。 查普曼被捕后,美俄用她换回了几个被抓的美国间谍。回到俄罗斯,她成了国家英雄,上电视、做模特、当网红,活得那叫一个滋润。 查普曼的案子,其实就给我们提了个醒。克格勃的后继者们,比如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他们继承了全套的“人性操作手册”,并且用上了最新的科技进行了“版本迭代”。 她们是国家的英雄,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们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一件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总有个体的命运在被碾压和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