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最先被内卷吓跑的是外企。”这句话在星巴克身上应验得彻彻底底。7月30日,星巴克CEO倪睿安亲口确认:中国业务的部分股权正在挂牌,“已收到20多家机构的正式报价”。这距离它1999年在北京国贸开出第一家店,整整26年,一杯拿铁从当年的28块涨到35块,却还是被4块钱的蜜雪冰城、9块9的瑞幸围剿得喘不过气来。2025财年第三财季,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虽然勉强爬回2%的增长,但客单价再跌4%,而瑞幸的门店数已经冲到2.4万家,是星巴克的3倍有余。 故事背后藏着一个更冷的数字: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3.2%。北京昔日外企扎堆的望京SOHO,写字楼空置率冲破40%;深圳、广州、苏州的外企员工五年里分别少了15.84万、4.42万、32.52万。星巴克只是缩影,奔驰、思柯、IBM、大众、松下、强生……一长串名单都在裁员或收缩业务,原因出奇一致——本土对手把价格打到地板,外企过去的高利润模型瞬间失灵。 有人拍手称快,觉得这是“国货崛起”。可别忘了,外企在中国贡献的远比一杯咖啡多:全国22.5%的工业产值、28.3%的工业利润、38.7%的外贸、20.7%的研发投入都靠他们撑着。上海7万家外企就贡献了全市四分之一的GDP、三分之二的进出口,一旦连根拔起,带走的不仅是投资,还有整条供应链和数百万就业岗位。 国家已经连发文件整治“内卷式”竞争,商务部7月31日再次点名“严防低价倾销、恶性补贴”。道理很简单:当市场只剩零和厮杀,产业韧性会被一点点磨光,最终我们可能在全球合作里丢掉更大的筹码。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这是国货的高光,还是危险的信号?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 2025-08-01《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获20余家收购方关注》 21经济网 2025-08-01《竞得星巴克中国股权的要求是什么?》 腾讯网 2025-07-30《出售中国区股权,星巴克CEO透露正对超20个意愿机构进行评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