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仪,就把这个问题上报给了国家,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北京的一个深秋清晨,1967年10月17日,一位61岁的老人静静地闭上了眼睛,他的名字叫溥仪,一个曾经穿着龙袍坐在紫禁城龙椅上的人,如今躺在病床上,身边只有几位亲人和医护人员,他的离世没有奏哀乐,没有宫廷仪式,甚至没有公开通报,一切都悄无声息,他曾是中国最后的皇帝,最终却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走完了人生。 溥仪的一生像是一条被历史反复冲刷的河流,翻卷着旧时代的残影,也映照着新世界的光影,他的一生被反复改写,却从未真正掌握过自己命运的笔。 1906年,他出生于满洲贵族家庭,三岁时被选为皇位继承人,那时,他还不记事,根本不懂什么是“皇帝”,他被抱上龙椅,只知道周围宫女太监都对他战战兢兢,他的童年并没有多少天真,更多的是繁琐的仪式和宫廷规矩,两年后,清朝的两位实权人物——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留给这个幼童的是一个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 1912年,清朝宣布结束,溥仪退位,那年他六岁,还未能真正意识到“天下”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他依然住在紫禁城,被称为“皇上”,宫廷生活继续着,仿佛历史并未发生改变,实际上,他的皇权只剩形式,外面的世界已经走入了民国时代,他仿佛生活在一座被时间封闭的孤岛上,直到1924年,一个突如其来的政变将他彻底驱逐出宫,他才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不属于他了。 紫禁城外的生活并没有让他自由,反而让他更加茫然,在天津的几年里,他沉浸在复辟的幻想中,周围是一些对旧制度念念不忘的旧臣,他们把他当做重建王朝的希望,而溥仪也开始相信自己还能重登皇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接受了日本人的安排,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 1932年,他被扶上了伪满的王座,但那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一副枷锁,他每天的日程由日军安排,文件由他签字,但内容早已替他写好,他只是一个被摆放在台面上的符号,连印章都不属于他自己,他渴望权力,却连自由都失去了。 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企图逃亡,却在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虏,他被带到苏联,关押在伯力,在那里度过了五年,他失去了所有身份,只剩下一个战败政权的象征,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天命所归的君主,只是一个被利用的人。 1950年,他被引渡回国,送往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在那里,他开始学会劳动,学习法律,写思想报告,从曾经的“万岁爷”到拿起锄头的劳改人员,这一转变几乎颠覆了他的人生观,他曾经以为自己生来高贵,现在却要为曾经的错误承担责任。 1959年,国家对部分战犯进行特赦,溥仪也在其中,他离开管理所,成为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他住进了普通公寓,在植物园工作,后来又被安排到政协文史资料馆担任专员,生活朴素,工作平凡,他开始尝试融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他不再穿龙袍,而是穿上工作服;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低头浇花养树。 他曾说自己最喜欢的事,是在阳光下给花草浇水,那时的他,脸上没有皇帝的威严,只有一个普通老人的宁静,晚年,他致力于清史资料的整理,希望为那个他曾代表过的时代留下一点真实的记录。 然而,命运并没有给他太多时间,1964年,他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几经治疗,最终被诊断为肾癌,病情反复恶化,直到1967年秋天,他在医院离世。 溥仪去世后,家属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个曾经的皇帝,如今是普通人,他的后事该如何安排?既不能像古代帝王那样建陵立庙,又不能完全忽视他特殊的历史身份,家属意见不一,争论无果,只得上报政府请求指示。 这件事最终摆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周总理思考良久,认为溥仪虽然曾有争议历史,但在被特赦后表现较好,应以普通公民身份安葬,他做出批示:遗体火化,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尊重家属意愿,不搞特殊化处理。 这个决定既体现了国家对历史人物的公正态度,也避免了过度情感化的处理方式,1967年10月18日,溥仪的遗体被火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的一处普通格位上,没有仪仗队,没有奢华棺椁,只有一个写有“爱新觉罗·溥仪”的木盒子,静静地摆在众多骨灰盒之中。 到了1980年,全国政协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追认他在新中国的表现,骨灰被迁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这是对他身份变迁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国家认领”。 信息来源:灵丘反邪教--末代皇帝溥仪的墓现在在哪里?规模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