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终于称神了」
乐道L90和理想i8的发布会均已落幕,我的体感上是凡事皆有轮回。
一位刚参加过i8试驾的媒体老师说:“i8的发布会像是在为L90发布会预热,如果没有i8,L90发布会效果没这么好。”
事实上,L90从一开始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异常火爆。打开车头L90让蔚来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出圈,而26.58万的价格和立马交付,又给这次火爆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庆幸的是,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次蔚来没有重蹈覆辙。
乐道L90的发布会确实是精准的踩在了i8发布会之后,我没法判定是不是刻意为之。但我认为无论i8的发布会放在哪天,乐道L90发布会都会选择在7月31日以后。
原因也很简单,交付想放在8月初,因为蔚来这次是想冲「历史上首个新车交付月,单车交付量过万的里程碑」,而不是过往象征性的在月底交付几台了事。
这次蔚来确实是打了场有准备的仗。从宣发到供应链再到“屯车”,李斌不再固执,乐道也没有包袱,从凌厉的打法到精准的刀法再到价格,处处透露着李斌Q4盈利的决心。
车友、吃瓜群众,包括媒体,都在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L90这次如此能打?难道是乐道来“圣人”了么?
实际上并没有,在去年9月L60发布会之前一直是蔚来团队来做的乐道传播,发布会之后换成了铁成团队来做,今年初铁成引咎辞职后,又换回了原来蔚来的团队做。
其实人还是那些人,没有苏姿丰,也没有王凤英。如果一定要找个牛逼的人,我认为还是李斌牛逼。或者顺着网友的思路,是屏幕前你的功劳,是你们孜孜不倦的建议,让李斌OTA了。
段永平曾经说过:“投国内的初创公司,看的就是创始人,创始人的风格和能力决定高管团队的风格和能力,高管的风格和能力又决定基层员工的风格。”
我是非常认同这句话的。举个例子,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的董事会结构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公司代表中小股东权益的独立董事占比比较低,而美国公司却以第三方选拔出来的独立董事为主(苹果11个董事中,有8个独立董事),这就导致中国公司一直都是创始人的意志延续。
所以曾经李斌挨过多少骂,今天也要享受同等的赞誉。
L90到底为何“如此能打”?
第一个是产品力强且非常的显性。蔚来过去在卖产品时,最难的是如何解释我们为什么又贵又好?
要给用户解释:“我们有自研的神玑芯片,自研的skyos操作系统,而且自己从头写的微内核,不是从开源代码复制过来的。我们这个车是全铝车身,又贵又安全。我们没有前备箱是因为一个小的前备箱,不如把空间给到乘员舱内,看看我们的副驾空间比别的大很多。我们还有9000多个专利等等。”
解释路径太长,很多汽车媒体都难以理解其中的门道(比如自己写微内核,不用linux有多牛逼),更何况普通用户呢?这就导致一线卖车时难解释,传播上也不容易找到好的抓手,一股使不上劲儿的感觉。
当乐道把L90摆在山姆门店门口,把巨大的前备箱打开时一下就具象化了。不仅戳中6座用户,过去坐6个人放不下六个人行李的痛点。
而且前备箱大=技术牛逼,是特斯拉在过去几年已经完成的市场教育,现在L90的前备箱做到了比特斯拉大两倍,蔚来的技术牛逼在普通用户的心智里瞬间变得顺理成章。
而如此牛逼的技术是谁缔造?肯定是李斌咬着牙坚持600亿研发投入得来的。
所以我说这个功劳应该给李斌。
第二个是子品牌的战略,让蔚来没有包袱。
我们今天看到i8定价的窘境就是受限于过去的包袱。年初理想对危机预见不足,在L系列焕新上没舍得动刀,仍然沿用三年前的刀法——MAX才有冰箱,ULTRA才有彩电。而现在基于NPS和品牌,i8也没法再降价,还要延续L系列的SKU,“油电同价”已经是最大诚意了。在保品牌还是保价格上,理想选择了保品牌。
在L60开局不顺之后,互联网上出现了无数的质疑:“蔚来不应该搞子品牌”,“如果L60改名ES5,就是下一个Mona M03”等。我们今天再来看,你还觉得乐道不应该独立成子品牌么?
汽车品牌有别于数码产品,一个品牌能包容的价格区间是有限的,品牌降价容易,但涨回去难如登天,比如蔚来死守30万门槛,不肯降价;理想宁愿销量同比下降40%也不肯降价,死守30万均价。
如果乐道不从蔚来的独立出来,等于蔚来花了10年时间和金钱打造出来的高端品牌,在L60上市的时候,把手里攒的一把牌一下全扔了出去,那个节点是爽了,但长期来看全都是伤害。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是个极度依赖规模化的行业,而蔚来的换电生态又是强网络效应,所以需要足够多的车才能撑起这个体系。想要卖足够多的车,价格自然要下探,所以乐道应运而生。
我还记得2年前,在一个从业者小群里,那个时候乐道用的还是代号ALPS,我就曾说过:“蔚来必须坚定的搞ALPS,但起步阶段需要借助蔚来的品牌力。”今天这句话算是应验了。
所以要吹的是李斌的战略定力。
最后,距离开香槟为时尚早。然后我还想再教斌哥一次如何做CEO,「控制好欲望,结硬寨,打呆仗,breakeven不应该是月销5万,显然3-4万更加合理」。
新能源汽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