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冬天,印尼一个孤儿院里来了个新生婴儿,这个孩子还没来得及睁眼看清世界,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他的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印尼人,身上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他的命运原本注定要在孤儿院里默默长大,成为茫茫人海中一个普通的混血儿,但命运在他一岁多的时候迎来了转机。 来自中国广东梅县的一对华侨夫妇来到了孤儿院,他们生活并不富裕,在印尼靠经营一家小面馆维持生计,家中已有多个孩子,但还是决定领养这个瘦弱的混血男婴,他们给他取名“德龙”,希望他将来能有高尚的品德,也能像龙一样飞跃人生。 这一名字,承载着一家人对他的全部期许,尽管日子拮据,养父养母却从未在他的教育上打折扣,他们相信,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于是省吃俭用,攒了几个月的钱,只为了买一本中国古籍给他读,他们每天工作到深夜,晚上依旧不忘教他认字、背书,讲述远在千里之外老家的故事。 从小耳濡目染,他学会了说客家话,对中国文化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家中虽然简陋,却始终充满温情,每当邻里有人遇到困难,养父母总是第一个出手相助,这种善良和责任感,深深刻在他心里。 少年时期,德龙的生活并不轻松,由于长相和其他孩子不同,他在学校经常受到排挤,但他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十几岁时,家庭遭遇变故,面馆被自然灾害摧毁,他不得不辍学去工厂打工,日复一日地在狭小的厂房里搬运货物、切割材料,靠双手撑起自己的未来。 后来,他凑钱开了小作坊,终于看到了希望,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再次将他的努力化为灰烬,面临破产,他一度陷入困境,眼看儿子创业失败,养父母没有责怪半句,反而倾其所有,将房屋、首饰都变卖,凑出资金帮他再起炉灶。 这一份无条件的支持,让他下定决心要闯出一条路,他远赴他乡从事贸易,开始涉足房地产、烟酒、酒店等行业,靠着灵活的头脑和诚信待人的方式,他的生意逐渐扩大,最终成长为跨国企业集团的掌舵人,他不仅在印尼站稳了脚跟,还在美国建立了事业,成为名噪一时的华人企业家。 然而不论他身处哪里,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遥远的中国家乡,他从未忘记养父母曾说过的话:“人不能忘本,”他也始终记得小时候母亲变卖陪嫁银饰,只为寄钱回梅州让村里老人过上个好年,那一刻,家乡的概念便深深扎根在他心里。 等到他事业有成,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馈,他开始向中国捐款,最初是2000多万,接着持续不断地投入教育、医疗、基础建设,他在梅州捐建了二十多所学校、三十多所医院,还资助修建了嘉应学院的教学楼、当地的桥梁、医院病房等等,他用自己挣来的财富,把一块块砖瓦变成学校的教室,把一张张病床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他没有停在家乡,贵州、云南等偏远地区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资助建设希望小学,让许多孩子能有机会读书,他还设立奖教金,奖励那些坚守教学岗位的优秀教师,让教育之光照进更多角落。 他不仅用行动回馈中国,也努力在海外宣传中国文化,在美国,他创办了《国际日报》,专注讲述中国的发展和故事,他还在印尼设立分社,和国内媒体合作,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他组织华人社团,举办升旗仪式、文化展览、庆典活动,团结了散在各地的海外华人。 在洛杉矶的唐人街,他组织的国庆升旗仪式吸引了上万人参加,那天,五星红旗迎着晨风升起,很多海外华人热泪盈眶,两架直升机在天空中飞过,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横幅,成为一代华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画面。 每次回到梅州,他都会先去看望乡亲,给老人带营养品,和孩子们合影聊天,他始终觉得,自己虽然没有中国的血统,但中国是他的根,是他的精神家园,他用几十年的付出,换来一句朴素的认同:“他是我们梅州人,” 他的努力也获得了广泛认可,多个省市为他颁发荣誉市民证书,他获得了“全球客商杰出贡献奖”“广东友谊奖”等多个奖项,他也被聘为多个地方的经济顾问,继续为各地的发展出谋划策。 他常说,人的归属,不在于出生,而在于选择,他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养父母的文化和价值观,他没有中国的血,却拥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他的故事告诉人们,真正的根,不只是写在族谱里,更是刻在记忆和行动中的那份牵挂。 信息来源:《印尼旅游部任命熊德龙为印尼-中国旅游亲善大使》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