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关注:中印关系回暖,印度悄然改变"对华封锁"。 印度主流媒体近日密集报道中印关系出现回暖迹象,莫迪政府正悄然调整对华经济政策。从放宽投资限制到恢复部分商品进口,从重启边境贸易到恢复人员往来,印度对华封锁政策正在发生微妙转变。 这种务实调整背后,是印度经济承受不起长期对华脱钩的沉重代价,也是中印两个亚洲大国关系的必然回归。 印度工商部的政策调整最为明显。最新文件显示,印度已悄悄放宽对中国投资的行业限制,允许中资进入电动汽车、电子制造等关键领域。更引人注目的是,印度近期批准了多家中资企业的投资申请,这是2020年边境冲突后的首次破冰。这种政策松动,反映出印度对吸引外资的迫切需求。 边境贸易的重启更具象征意义。中印双方已同意逐步恢复乃堆拉山口的边贸活动,这个连接西藏和锡金的传统贸易通道曾因边境对峙关闭多年。印度商工部数据显示,边境贸易恢复首月交易额就突破500万美元,这种民间往来的复苏,为两国关系回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商品的进口限制逐步松绑。印度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医药原料等关键商品同比增长35%。特别是手机零部件进口激增50%,反映出印度制造业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这种现实需求,让印度所谓"对华脱钩"的口号不攻自破。 投资环境的改善令人关注。印度政府已向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发放运营牌照,包括此前被封禁的多个手机应用程序。印度IT部长坦言,完全排除中国企业既不现实也不明智,这种务实态度与三年前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经济互补性的优势重新显现。中国对印出口的机械装备、化工原料,正是印度制造业急需的中间产品。印度对华出口的铁矿石、农产品,也在中国市场上供不应求。这种天然互补的经济结构,不是政治口号能够改变的。 美国压力的减轻是重要外因。随着特朗普政府对印加征关税,印度意识到过度依赖西方的风险。莫迪政府开始调整外交策略,寻求在大国博弈中保持更大战略自主,这为中印关系改善创造了条件。 边境局势的缓和提供契机。经过多轮军长级会谈,中印边境对峙明显降温。双方达成"脱离接触"共识后,边境地区已一年多未发生新的冲突。这种军事互信的建立,为经贸合作扫除了最大障碍。 民间交流的恢复助力良多。中印直航航班数量已恢复至疫情前的60%,留学生互派规模也在稳步回升。这种人文纽带的重建,为两国关系回暖注入了正能量。 区域合作的吸引力增强。印度近期对金砖合作表现出更大热情,特别是在新开发银行框架下的基础设施融资项目。这种多边平台的合作,为中印关系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经济数据的说服力最强。印度智库报告显示,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导致印度制造业成本上升12%,直接拖累GDP增长0.8个百分点。这种经济代价让印度决策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政策。 产业政策的调整务实灵活。印度不再一刀切禁止中资,而是建立分级审核机制。对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优先领域的中资,实施快速通道审批。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反映出印度产业政策的成熟。 技术合作的潜力开始释放。中印企业正在太阳能电池、医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印度科技部长表示,中国在清洁能源、数字技术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这种技术交流对印度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国际环境的倒逼效应明显。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印度难以独自应对通胀高企、外资流出的压力。与中国改善关系,成为印度稳定经济的现实选择,而非意识形态抉择。 美国因素的干扰仍然存在。虽然印度调整对华政策,但仍面临来自西方的压力。印度外交官坦言,要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越来越难,这种战略困境考验着印度的外交智慧。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印度对华出口的农产品、医药制品快速增长,中国市场已成为印度外贸的新增长点。这种经济引力让印度企业界强烈要求政府改善对华关系。 未来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中印作为两大新兴经济体,合作空间远大于分歧。印度商工部长近期表态,愿与中国探讨建立更稳定的经贸关系机制,这种官方信号预示着双边关系可能迎来新阶段。 这次中印关系回暖不是偶然,而是两国经济互补性和区域合作需求的必然结果。印度调整对华封锁政策,既是现实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中印两个人口大国加强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繁荣注入强大正能量。 信息来源: 印媒关注:中印关系回暖,印度悄然改变“对华封锁” 2025-07-31 14:17·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