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7年,一年轻女子“女扮男装”要逃出南京。突然,鬼子兵对她“摸裆”检查,得知

1937年,一年轻女子“女扮男装”要逃出南京。突然,鬼子兵对她“摸裆”检查,得知她是女人,鬼子兴奋地将她拖到了墙根处! 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城里的空气都弥漫着恐惧。张根英和丈夫刚结婚半年,家里还挂着红绸床单,象征着新婚的喜气。 可战火逼近,丈夫被抓去当壮丁,她一个年轻女人,成了日军眼中的“猎物”。她听人说,日军见到年轻女子就抢,送去慰安所,活不过几个月。她不想死,更不想受辱,只能选择一条路——女扮男装,逃命。 那天晚上,她在昏黄的油灯下,用剪刀剪短了头发,抹上锅底灰,穿上丈夫的旧棉袄。她站在破铜镜前,盯着自己陌生的模样,心跳得像擂鼓。 她知道,这伪装不一定管用,但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咬紧牙关,对自己说:“宁做饿鬼,也不受倭奴辱。” 为了更像男人,她用床单撕成布条,狠狠缠住胸口,直到肋骨生疼,连呼吸都困难。她学着男人的走路姿势,低头佝背,尽量不说话。 可每走一步,她都害怕被人认出来,害怕那双双冷漠的眼睛看出她的破绽。那时的南京,街道上满是尸体,血水渗进青石板缝隙,结成褐色的冰。她踩着这些冰,走得小心翼翼,生怕摔倒暴露自己。 12月20日,张根英混在难民队伍里,试图逃出城去。她低着头,双手插在破棉袄里,嘴里默念着“别看我,别看我”。 可到了城门口,日军设了检查站,每个男人女人都要被搜身。他们戴着白手套,粗鲁地摸喉结、捏胸口,甚至直接摸下身,专门挑出伪装的女人。 轮到张根英时,她的心跳几乎要炸开。她努力压低声音,装出粗哑的嗓音,可日军那双冰冷的眼睛还是扫了过来。一个士兵突然伸手,狠狠揪住她的衣领,另一只手直接探向她的下身。 她尖叫着想跑,却被几个士兵围住,拖进了一条小巷。她的伪装彻底失败,迎接她的,是无尽的黑暗。 那天,她被送进了利济巷的慰安所。那里只有两平米的小房间,草席上满是血污,窗外密布铁丝网。 她和其他被抓的女人一起,成了日军的玩物。每天接客几十人,伤口化脓也没人管,高烧不退就被扔到野外等死。 张根英活了下来,但她的身体和灵魂都被摧毁了。她被日军遗弃在郊外时,已经奄奄一息,幸好被路过的老乡救起。 她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新婚生活,丈夫早已战死,她的身体也因长期侵害而丧失了生育能力。在那个“无后为大”的年代,这对她来说是比死还重的打击。 战后,她被一个好心人家收养,过着沉默寡言的生活。她不敢提起过去,连镜子都不敢照,因为每次看到自己满是伤痕的身体,她都会崩溃大哭。 她常坐在院子里,盯着天边的枯树和寒鸦发呆,嘴里喃喃自语:“我活着,可我早就死了。” 尽管命运残酷,但张根英的生命中也有一抹微光。收养她的那户人家,虽然自己也穷得揭不开锅,却从不嫌弃她。 女主人常在夜里陪她坐着,用粗糙的手拍着她的背,轻声说:“别怕,日子总会过去的。”这点温暖,让张根英在无尽的黑暗中找到了一丝活下去的理由。 1937年的南京,有多少像张根英一样的女人,用尽全力只为活下去,却还是逃不过日军的魔爪。 据南京审判战犯法庭统计,大屠杀期间约2万名妇女遭受强奸,许多人被送往慰安所,平均存活期不足4个月。她们的痛苦,不该被遗忘。 张根英的故事,只是那段黑暗历史中的一角。她的伪装失败了,但她的求生意志,至今仍在刺痛我们的心。今天,我们讲她的故事,不是为了揭开伤疤,而是为了铭记那段历史,提醒自己:和平来之不易,伤痛不容遗忘。 信源:(彭中杰-《现代妇女1995年第7期|P.25-28|、民国档案 . 2007,第2期》)

评论列表

魅蓝
魅蓝 2
2025-08-02 09:13
不忘历史,待机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