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多年,才咂摸出这5重境界。
🔥创业多年,摔过的坑能填半条街,才咂摸出这5重境界。
你现在的迷茫、焦虑、狂喜,大概率都在这几层里打转——
第一层:「凭着一股热血压轴冲」
刚启动时,眼里的创业是“改变世界”的剧本:
半夜改BP到屏幕发蓝,把“颠覆行业”挂在嘴边;拿积蓄租办公室,连前台绿植都挑“招财”款;见人就说“项目天花板高”,但客户在哪、钱从哪来,心里没数。
像揣着刚点燃的炮仗,燃得快,也怕炸得慌。
第二层:「在焦虑里踩坑踩成筛子」
做了半年,现实给你一巴掌:
产品上线3个月,订单没朋友圈点赞多;为拉投资陪酒到胃出血,对方只说“再看看”;团队从5人裁到2人,半夜对着空办公室抽烟,怀疑自己选错了路。
开始疯狂补课:学流量、抄文案、啃财税。这层的痛,是“原来连入门券都没摸到”的清醒——疼,但有用。
第三层:「在细分里扎出根,赚踏实钱」
摔够了才懂:创业不是马拉松,是先刨口井。
砍掉90%“大而全”想法,死磕小需求:比如专做“宝妈副业培训”,拆解到“3步搞定朋友圈引流”;或给小餐馆做外卖代运营,摸透“几点发券单量最高”。
不追“估值多少亿”,只盯“这个月多赚2万”。客户主动转介绍,团队能准点下班,终于敢说:“这事儿,能成。”
第四层:「让系统替你赚钱,当“甩手掌柜”」
业务跑通后,发现自己成了瓶颈:
被琐事缠住——批假、接投诉、对账,没空拓新业务。
于是搭体系:写SOP让新人看手册上手;用数据看板替代“凭感觉”;找合伙人分管业务,自己每周开2次会,剩时间研究趋势。
这层的爽,是“躺着进账”——不是不干活,是干“让钱生钱”的活。
第五层:「把事做成修行,赚钱成顺便的事」
到这步,创业早不止“赚钱”:
开始琢磨社会价值:做农产品电商,帮山区农户打通供应链;开职场教育公司,想让普通人有“抗风险的本事”。
团队跟着你买房、结婚;行业里提到你,都说“他做事靠谱,有底线”。钱自然来,但你更在意:“这辈子,到底留下了啥?”
💡你现在是在刚点燃炮仗的第一层,还是在焦虑里找出口的第二层?
评论区报个数,捞个同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