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宿州百大冷链物流基地的库区内叉车嗡鸣。当冷库厚重的金属大门缓缓推开,一股寒气瞬间扑面而来,与门外38℃的热浪撞出朦胧水雾。顺着冷库负责人王海潮手指的方向看去,库门上的温度监控计显示:库内-20.3℃,与室外炙烤形成近60℃的温差。
“这几天高温不退,吞吐量甚至比以往多了近一倍,真的是旺季到了。”王海潮抹了把额头的汗,指了指门前排队卸货的货车。随着高温天气持续,这座冷链基地成了生鲜的“救命堡垒”,平均每日吞吐近百吨蔬果肉类,冷库搬运工在“冰火两重天”里守护着新鲜的底线。
在这里,时间被寒冷凝结,又被劳动融化。货车尾门打开,王海潮的同事徐宝成、徐林和马广凯挽起袖子,三双布满老茧的手抓住苹果箱的瞬间,青筋在黝黑的手臂上凸起——48箱30多斤重的苹果,仅用2分34秒,便在木托上稳定地码成“方阵”。
叉车师傅马可早已怠速等候,操纵杆轻抬、转向、精准对位,叉车铁臂稳稳托起木托,41秒后,这板苹果便放在了冷库门口的指定货位。苹果从货车到冷库的“保鲜接力”,全程仅用3分15秒,汗水也在无声中悄然浸透他们的衣衫。
冷库深处又是另一番天地。工人崔亚男裹着厚实的棉衣棉裤,驾驶叉车平稳而又灵活地转向,呼出的白气在眼前凝成短暂的雾团。棉衣领口、袖口已结起细密的白霜,那是他进出冷库时,汗水遇冷速冻的痕迹。“刚开始干这行,确实不适应内外温差,每次都有种‘透心凉’的感觉。”他笑着拍了拍棉衣,“但真脱了这身,普通人在里面撑不过几分钟。”
王海潮道出其中艰辛:“冷库内外近60℃的温差,热汗刚要往外冒,进了冷库就被寒气‘逼’回去,长年累月,对身体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为此,他们实行双人轮替作业,每人单次作业有固定时间,还有专人定时巡查,保温毯、应急药箱在冷库角落随时待命——安全,是写在冷热边界上的铁规矩。
“早晨7点半开工,傍晚6点半收工,午间2小时的休息,但来货了就要干。”随着时间推移,室外温度窜至40℃,当最后一板苹果尽数安放,徐宝成他们也有了短暂的休息时间。他们坐在树荫下,抹了抹脑门,随手拧了拧湿透的衣服——汗水顺着衣角成股流下砸在地上,“滋啦”一声瞬间洇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旋即又在热浪里,被滚烫的水泥地贪婪地吮吸殆尽……
“这点汗不算啥,货能新鲜送到消费者手里,就值了。”那些被汗水浸透又冻干的衣衫,那些在温差里凝结又消散的白霜,那些精确迅速的搬运与驾驶,共同在这座冰火堡垒里,写就了关于坚守的日常注脚——在近60℃的温差间,每一份新鲜的抵达,都藏着汗水与时间的较量。记者秦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