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防部长我做不了!”1984年邓小平突然收到国防部长的辞职报告,正准备过问原因,此时又传来了国防部长大闹美国国务院的消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张爱萍将军无疑是最为传奇的军事人物之一。 1957年,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张爱萍面临了一个质疑:“张爱萍,我看你没有后台,怎么敢这么硬?”这番话显然是对他的挑战与侮辱,然而张爱萍并未退让,他立刻回应:“那我今天就告诉你,我的后台就是共产党!” 张爱萍的个性非常鲜明,他不像一些军官那样依靠人脉或者权力斗争,而是始终坚持原则,忠诚于自己的信念。他的这种直率与刚烈,使他在军中无人敢轻视。正因如此,邓小平才会如此评价他:“惹不起”。 张爱萍的本名是“张端绪”,他出生于四川省的张家沟。1928年,年轻的张爱萍准备前往上海,当时他心中有两个选择:要么加入革命组织,要么考取大学。最终,他选择了投身革命,并决定改名为“张爱萍”,以表达自己渴望参军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 张爱萍这个名字乍听上去有些偏女性化,因此常常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位女性。然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名字中的“萍”字,古代意指宝剑,甚至有时候用作剑名。因此,“张爱萍”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爱宝剑”。 张爱萍18岁时从青年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岁便成为了红军的一名基层指挥员。到了24岁,他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正是在这段艰难岁月中,张爱萍从一名普通的战士,逐渐成长为指挥若定的军事将领。45岁时,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并在不久后担任了国防部部长,成为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人物。此外,他还曾担任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的总指挥,亲身参与国家的重大军事科研项目。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张爱萍面对种种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尤其在面对敌人铁链束缚的场景时,张爱萍毫不示弱,勇敢地站起来,与反派敌人怒目相对,甚至用板凳自卫。他当时曾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984张爱萍率领代表团访美,谈判桌上,美方突然变了脸。质问中国志愿军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所作所为。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提问,张爱萍再也忍不住了。他当即反问:那你们又是为了什么出现在朝鲜? 美方辩称他们是在伸张正义。张爱萍听后勃然大怒,斥责美方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行不义之举,中国出兵完全是被迫自卫。 眼看言语交锋陷入僵局,美方索性拿出一份所谓的会议纪要,声称这是双方事先达成的共识,其中明确要求中国不得协助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 荒谬至极!张爱萍从未见过这份纪要,更没有签署过任何类似的文件。他当即将这份纸扔在地上,头也不回地走出了会议室。 消息很快传回了国内。驻美大使因张爱萍在谈判中的强硬表现感到担忧,给上级打了一份报告。而与此同时,张爱萍和美军老友重逢的小插曲,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添油加醋地上报了。 面对两份看似矛盾的电报,邓小平决定先不下定论,等张爱萍回国后当面问个清楚。谁知道,紧接着又有消息称,中国国防部长在美国国务院大发雷霆的新闻,竟然传遍了全球! 张爱萍回到北京,才发现自己在美国的一举一动都已经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面对邓小平的询问,他坦言自己代表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丝毫没有对不起人民军队和国防部长的身份。但考虑到此事在国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他还是决定引咎辞职,以维护军队形象。
军人这一职业,历来被认为是风险最大的一种职业。张爱萍将军的经历便是这一点的生动写照。 1946年初,桂系大将李品仙调集两个师急赴津浦路,企图在停战协议签署之前占领徐州。为了制止桂军的扩张,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带领王必成和张震的两个纵队奔赴津浦路,决心粉碎蒋军的进攻。然而,面对战局的紧迫,张爱萍并没有等待部队的全部集结,而是选择提前出发,赶往前线。 为了节省时间,张爱萍乘坐一辆老旧的大卡车,决定率先赶到目的地。然而,这辆车路况差,频频出现故障,边走边修,终于艰难抵达睢宁县。眼看着车队被大批支前民工的小推车堵住,张爱萍指挥大家停车等待,自己则决定留在车里,观察前方的路况。 正当参谋们下车准备购买一些食物时,车子因道路湿滑不慎顺坡下滑,车门夹住了张爱萍的头部,导致他瞬间失去了意识。车上的参谋们吓得立即合力推开车子,奋力将张爱萍救出。可是,当时张爱萍的头部已被重重撞击,血流如注,头骨裂开。如果不是帽檐稍微起到了缓冲作用,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头部重伤,张爱萍依旧凭借惊人的毅力,强忍剧痛,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赶赴前线指挥战斗。最终,他凭借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成功指挥部队打赢了这一战。事后,陈毅见到张爱萍时,他的头部肿得令人不敢认,几乎难以辨认。看到张爱萍如此严重的伤势,陈毅急忙让他去苏联治疗,这一去便是三年。 张爱萍将军,素有“儒将”之称,且因其多才多艺、深厚的文学底蕴,还被誉为“马背诗人”。在他戎马一生的漫长征程中,张爱萍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也在笔端挥洒豪情,留下了大量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