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湖自尽于北京西城太平湖,在投湖自尽前,他特别舍不得自

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湖自尽于北京西城太平湖,在投湖自尽前,他特别舍不得自己最疼爱的孙女,在出大门前,他走到院子中间,把唯一的孙女小月叫出来,小月刚刚三岁,老舍郑重地向自己的孙女小月说:“和爷爷说再见”,这是他在世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跟一个孩子说的,和孙女说完,他就离开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北京的夏末,天气总是闷热,1966年8月24日的清晨,太平湖边飘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湖水静得出奇,直到有人发现水面上浮着一个身影,才打破了这份宁静,那天,人们才知道,这位沉静地离开人世的老人,是曾经写出《骆驼祥子》的老舍。 提起老舍,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书本和戏剧里的人物,他用文字为老北京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可其实,他自己的人生,也是一段充满起伏的故事,他并非一出生就享有名声,1899年,他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困的满族家庭,父亲早早在战乱中去世,母亲靠缝缝补补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小时候的生活艰难,住的地方破旧不堪,冬天冷得发抖,夏天热得喘不过气,但这一切,反而让他更早懂得人世的辛酸。 靠着刻苦用功,他顺利考上了学校,后来又成了一名老师,他性格温和,做事认真,很快就在教育圈站稳了脚跟,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去了英国任教,在那段时间里,他开始尝试写小说,并用了“老舍”这个笔名,从伦敦回来后,他继续教书,也继续写作,他的作品朴实、贴地气,尤其善于描写普通百姓的生活,像《老张的哲学》《猫城记》,都让他名声渐起。 真正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是《骆驼祥子》的问世,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拉车人的故事,读的人都说像是给穷人发了声,老舍笔下的祥子,不是英雄,也不是坏人,而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挣扎求生的小人物的缩影,这本书不仅打动了普通人,也让他在文坛的地位稳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回到北京,担任了多个文学机构的重要职务,他创作的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他也经常参与国家组织的文艺活动,受到高度重视,周总理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还时常关心他的生活和健康,但就算是这样一位受到尊敬的作家,也逃不过动荡年代的风暴。 到了六十年代,政治气氛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审查和批斗开始加剧,老舍作为文化界的重要人物,自然无法置身事外,他一方面想要继续创作,另一方面却发现自己写什么都不合时宜,曾经熟悉的茶馆和胡同,变得陌生起来,连他最喜欢去的老地方,也关了门,说是要革除旧习。 1966年8月23日,老舍被带走批斗,当时在北京市文联,一群红卫兵闯进会议现场,将他和其他人一起押到孔庙,在那里,他被迫戴上侮辱性的牌子,还遭到殴打,他的中山装皱巴巴的,脸上也有伤痕,更令人心痛的是,在那个场合,他的家庭成员也在场,所说的话更让他的处境雪上加霜,那一天之后,他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回到家中,变得格外沉默。 第二天清晨,他穿戴整齐,带着一本书,独自离开了家,他没有留下长篇告别,只是平静地走出门,太平湖边,他坐了一整天,直到夜晚悄悄降临,有人说他是在那儿悄悄告别这个世界,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沉默的抗议,第二天他的身体被发现时,仍穿着干净的白袜和布鞋,胸前还紧抱着那本书。 关于他的死亡,至今仍有不同说法,虽然被定性为自杀,但许多细节让人疑惑,他肺中没有进水的迹象,鞋子还在岸上放着,加上他回家那晚并没被家人及时接应,这些都成了后来人们讨论的焦点,但无论真相如何,他的离开都让整个文化界陷入沉痛。 老舍的家庭也因这场悲剧陷入混乱,他的妻子胡絜青,是一位画家,两人曾在朋友介绍下结识,婚后育有子女,但婚姻中并不总是和谐,特别是在抗战期间,老舍与另一位女作家赵清阁的关系,引发了家庭内部的裂痕,尽管后来两人分道扬镳,但这段感情始终在老舍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家庭矛盾加上外部的压力,让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老舍的儿子舒乙后来整理父亲的遗稿和资料,为他申冤奔走,直到1978年,老舍才正式获得平反,他的作品又重新出现在书店与课堂之中,《茶馆》《骆驼祥子》等作品被重新出版,广泛传播,他的文字再次被人熟读,只不过,这一次的读者多了一份敬意,也多了一份惋惜。 如今人们经过太平湖附近,已见不到当年的景象,湖水被填平,建起了地铁站和公园,可在老北京人心中,那片湖水仍然承载着沉重的记忆,老舍的故居被改建为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他的眼镜、钢笔、手稿,静静地讲述一个作家的一生。 信息来源:凤凰文化2009.6.11老舍之死:1966年的太平湖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