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入伍不到三个月的肖德兵,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仅一次战斗,上午入团,下午入党,并且荣立个人“一等功“!他凭什么? 46年前,也就是1979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里,这事儿就真实发生了。主人公叫肖德兵,湖北来的一个19岁小伙子,入伍才83天。就因为一场战斗,上午火线入团,下午火线入党,战后荣立个人一等功。 那天,广西边境的雾大得能拧出水。19岁的肖德兵,还是个“菜鸟”新兵,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开战的炮声一响,命令下来:攻克坂洋高地! 这是块硬骨头。越南人把工事修得跟迷宫似的,明碉暗堡,火力交叉。第一波冲锋的战友,眨眼就倒下一片。班长吼着让新兵跟紧,肖德兵脑子一片空白,就一个念头:冲,不能怂! 刚冲没多远,一颗炮弹就在身边炸了。他感觉左肩像被人拿锤子砸了一下,低头一看,血已经把军装染开了一片。疼不疼?肯定疼!但他连哼都没哼一声,扯下急救包胡乱一缠,继续跟着队伍往上爬。 这时候,他看见了。半山腰一个暗堡,机枪跟疯了似的往外喷火,压得大家抬不起头。副班长想去炸掉它,结果腿上中弹,趴在地上动不了。 怎么办?凉拌? 肖德兵没多想,抓起两颗手榴弹就往上摸。他当时心里想的,可能不是什么“为国捐躯”的豪言壮语,就是一个最朴素的念头:我不上,副班长就得死,更多兄弟也得死。 子弹擦着头皮飞,弹片划破了他的脸。他把一颗手榴弹甩进射击孔,哑火了。可另一个暗堡又响了,他抱着炸药包就冲了过去,结果被敌人用枪托砸中额头,当场昏了过去。等他醒来,满眼都是血,但他摸到炸药包,用尽全身力气,塞进射击孔,拉响了导火索。 “轰”的一声巨响,世界清净了。他也被气浪掀翻在地。 他刚缓过劲儿,就听见山顶上还有机枪在响。指导员跑过来,看他浑身是血,跟个血人似的,命令他赶紧下去。 肖德兵是怎么回答的?他摇摇头,就三个字:“我能打!” 他从牺牲战友的身上捡起一支冲锋枪,拖着一条伤腿, 往山顶上挪。快到山顶时,又一发炮弹,一块弹片深深扎进他的右大腿。他疼得浑身发抖,怎么办?撕下自己的衬衫,把腿和身边的小树干死死捆在一起,固定住,然后继续爬! 最后,离敌人只有5米,子弹打光了。他摸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用牙咬开拉环,用尽最后的力气扑了过去…… 等战友们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昏迷了,手里还死死抓着那把断了枪托的冲锋枪。后来一检查,全身大大小小7处贯穿伤。 等肖德兵悠悠转醒,卫生员要给他打止痛针,他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我好疼”,也不是“我还活着吗”,而是嘶哑地问:“高地拿下来了吗?” 当听到战友肯定地回答“拿下来了”,这个19岁的硬汉,流着泪笑了。他从怀里,慢慢摸出一份被鲜血浸透的入团申请书。 这,就是“底气”。一个士兵最大的底气从哪来?不是来自你手里的钢枪有多先进,而是来自你身后强大的祖国和亿万人民,来自你对这支军队、对这场正义之战必胜的信念。 因为有这个底,他才敢把自己的命豁出去。因为他坚信,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也创造了我军历史上的一个唯一: 上午,连队临时召开团支部大会,全票通过,批准肖德兵火线入团。下午,阵地上临时架起一张桌子,党支部直接开会,批准肖德兵火线入党。 当指导员领着他,在炮火声中宣誓时,他挣扎着想站起来敬礼,被战友们死死按住。他哭着说了一句让所有在场老兵都红了眼圈的话:“我没给新兵丢脸。” 作者评论: 聊到这,我想,关于“凭什么”的答案已经很清晰了。肖德兵的一等功,他一天之内的入团、入党,不是什么运气,更不是什么偶然。那是他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用7处重伤、三次冲锋、一腔热血换来的。他用行动,完美诠释了一个革命战士的“志气、骨气、底气”。 这三个词,在1979年的战场上,是冲锋陷阵的呐喊;在2025年的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这个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密码。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像肖德兵那样去面对枪林弹雨。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坂洋高地”。工作中的瓶颈,是你的高地;学习上的难题,是你的高地;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也是你的高地。 我们需不需要“志气”?当然需要。那是我们面对困难,敢于亮剑的勇气。 我们需不需要“骨气”?太需要了。那是我们被人误解、遭受打击时,依然能挺直腰杆、坚持原则的硬气。 是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努力工作,积累起来的、应对一切挑战的实力和自信。 当你真的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个在阵地上拖着伤腿往前爬的19岁身影。他用生命告诉我们: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人,没有什么“高地”是拿不下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