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家庭教育的感悟,关于批评这3点很重
前段时间看《少年说》
一初中生的话感触比较深:
我今年12岁,我妈骂我11年
一朵花,你天天骂它,它会加速枯萎
我也怕我有一天撑不住,自动枯萎了
不禁想起,江西16岁男孩李正宇
被妈妈批评后失联9天的事
.
🍃好好说话,孩子才能感受到爱
不过是批评了孩子几句,孩子怎就如此决绝?
其实,教育孩子时,说的人和听的人
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
.
父母的心理基础是:
你是我的孩子,不管我怎么骂你,都是为你好
潜意识是:这就是爱的表达
可孩子不一样,孩子的感受
往往由父母的态度决定
.
批评不是原罪,背后的打击和贬损才是
当父母的语言充满打击、否定、人格攻击
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反而会破罐子破摔
孩子是感受不到爱的
.
🍃批评的内核,是引导和鼓励,是让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心理学家钱志亮说:
当孩子犯错了
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孩子、教训孩子
而是充分尊重孩子
用更智慧的方法引导他自我反思
唤醒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
.
批评的内核,是引导和鼓励
是让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
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只有父母放下成见和评判
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
孩子才能获得自信
才会有力量变得越来越好
.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教育才有效
批评的话,怎么才能说到孩子心里去
很温暖很有效
.
❶先情后理
主播董宇辉分享过一个教育的故事
上大学后,有一次父亲去学校看他
看到床边放着一包没打开的烟
父亲没有讲道理,相反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他就和父亲详细聊了自己的近况
蕞后,父亲说烟蕞好不要抽
要抽就抽好的,临走还买了一包好烟放在床边
后来董宇辉也没有打开过
.
这位父亲没有一上来就讲理
而是先和儿子聊生活,聊感情
蕞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道理
孩子不但反思了自己的问题
还加深了父子感情
.
所以下次批评前先和孩子共情
先联结孩子的心,再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
❷先肯定,后建议
心理学上有个三明治效应:
就是先赏识、肯定对方的优点
然后提出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
蕞后给予信任、支持和帮助
.
因为夸赞的基础上提出意见
孩子会觉得是善意
也就更愿意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
❸多讲故事,少命令
孩子听不进生硬的命令
很多时候故事能很好的引导孩子
给孩子指明方向
比如董宇辉分享的
孩子不自律就给他讲懒鸟效应,慢驴效应
读书先从名著,人物传记入手,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故事有代入感
比起道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
任何时候,都不要让批评没有了"爱"
加油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