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沂蒙山艇开放日,91岁老人没有预约到参观票,颤颤巍巍的从胸口掏出了一枚泛黄的胸章

沂蒙山艇开放日,91岁老人没有预约到参观票,颤颤巍巍的从胸口掏出了一枚泛黄的胸章,递给卫兵说:“我知道这样有点冒昧,能不能破例让我去看一下。”卫兵一看胸章,发现老人身份不得了,连忙向舰长汇报,随后舰长竟亲自带兵接待! 91岁老兵邓石与沂蒙山舰的重逢,感动了许多人,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一枚珍藏70多年的胸章,证明了自己曾是这艘战舰的第一代舰员。 4月22日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排起长队,沂蒙山舰首次向公众开放,吸引众多军事迷前来参观。人群中一位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格外显眼。 这位老人名叫邓石,是第一代沂蒙山舰的见习机电长,得知战舰停靠上海后,他让儿子帮忙查询参观信息,由于没有提前预约,老人被工作人员拦在入口处。 邓石从口袋里拿出一枚泛黄的胸章,上面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这枚胸章已有70多年历史,是他当年服役的证明,卫兵看到这枚具有历史意义的胸章后,立即向上级汇报。 舰长得知情况后,亲自前来迎接,在官兵陪同下,邓石终于登上这艘阔别多年的战舰,尽管战舰经过多次升级,邓石仍能准确指出当年设备的位置。 他提到的“红色应急阀”,与初代设计图完全吻合,在场的年轻舰员们都很惊讶,没想到老人的记忆如此清晰,邓石仔细参观每一个角落。 看到智能化机电舱和全息显示屏时,他轻轻抚摸设备,久久没有说话,从机械式仪表到数字化控制面板,从人工操作到智能系统,这些变化让他深深震撼。 “当年我们用的都是手动阀门,现在全是电子控制了。”邓石指着一台设备说道,“不过基本原理还是一样的,只是更先进了。”年轻的机电兵张小军全程陪同老人参观。 邓石的胸章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个字,而现代军人的胸章增加了星徽,这小小的变化,折射出人民军队数十年的发展历程。 在动力舱邓石驻足良久,这里曾是他工作的地方,每天和各种机械设备打交道,如今的动力系统比当年先进太多,但他依然能从声音判断设备运行状态。 “这台发电机声音有点不对。”邓石突然停下脚步,仔细倾听,技术员检查后发现确实有个小问题需要调整,所有人都对老人的专业判断力刮目相看。 参观过程中邓石还遇到了几位退伍海军,大家围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服役经历,虽然年代不同,但对海军生活的热爱是相同的。 一位退伍老兵说:“看到邓老师傅,就想起了我们当年的老班长,他们那一代人把青春都献给了人民海军。”在雷达室,现任雷达长向邓石介绍了最新的探测系统。 相比当年的老式雷达,现在的设备探测距离更远,精度更高。“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邓石认真听着介绍,不时点头,他说虽然技术在进步,但海军的使命从未改变,那就是保卫祖国的海疆。 临别前邓石在甲板上静静站了很久,阳光洒在他的白发上,映照出岁月的痕迹,远处的黄浦江波光粼粼,几艘军舰整齐停靠在码头边。 舰长亲自为邓石送行,他说像邓石这样的老前辈,是人民海军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经验和精神,值得年轻一代学习传承。 这次特殊的重逢,让两代海军人有了直接对话的机会,年轻水手们从老前辈身上看到了海军传统的延续,而邓石也为人民海军的发展感到自豪。 这枚陪伴了邓石70多年的胸章,见证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从木制帆船到现代化军舰,从近海防御到远洋护航,每一步都凝聚着几代海军人的心血。 这次重逢的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参观,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成就感完美融合,年轻的海军官兵们说,通过与邓石的交流,他们更加理解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传承不仅是技术和经验的传递,更是精神和信念的延续。 让我们想起身边那些默默奉献的退伍老兵,他们或许已经白发苍苍,但心中的军魂依然燃烧,他们用青春保卫祖国,用余生见证发展。 你是否也认识这样的退伍老兵?他们珍藏的军功章和老照片,记录着一段段难忘的岁月,每一个勋章背后,都有一个值得铭记的故事。 信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官网 央视军事频道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