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赤胆忠心的东北抗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广阔战线上,东北抗日联军的名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是因为他们装备精良、兵力雄厚,而恰恰相反,他们没有后方支援、没有稳定补给,甚至时常断粮缺药,生活在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里。可就是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这支队伍硬是和日本侵略者斗争了十几年。凭什么?答案也很简单:他们心里始终有党。 抗联战士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们是工人、农民、学生,都是普通人。可在东北沦陷、民族危亡的时候,他们听从党的号召,毅然走上抗日道路。而他们的精神核心,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信仰。 我们先来说说杨靖宇。他的名字可能你我早听过,但真了解他经历的人却不多。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是河南人,早年在黄埔军校学军事,后来投身革命。1932年,他被党派到东北,任中共南满特委书记,组织抗日武装。那个时候的东北,已经在日本关东军的铁蹄下沦为殖民地,白山黑水到处是血腥镇压和“讨伐”。 杨靖宇组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后来发展为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你可能想象不到,他带的部队,连棉衣都穿不起,枪是七拼八凑的,子弹一发一发地省着用,靠缴获补充装备。可就是这样一支部队,硬是在敌人封山围剿下生存了下来,打出了声势。 他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坚定的政治方向。杨靖宇始终强调学习毛泽东的游击战经验,他常常把红军战术的小册子揣在怀里,闲下来就读,读完了就讲给战士听。他说:“南方有井冈山,我们有长白山。打游击战也得讲方法,不是硬拼。”这不是空口说教,而是真学真干。毛泽东后来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点名表扬了杨靖宇,说他创建的长白山根据地,是东北抗战的堡垒。 但最令人动容的,还是杨靖宇牺牲的情节。1940年冬天,他在蒙江县孤军作战,被日军包围五天,弹尽粮绝,战友全部牺牲。他最后一个人退到山林中,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日军剖检他的遗体,发现他胃里全是草根、棉絮、树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靠嚼棉絮支撑体力,还要与敌军周旋几天,这是什么样的意志?很多老抗联战士回忆起他,都说一句话:“他是我们党的好儿子。” 如果说杨靖宇是南满的脊梁,那赵尚志就是北满的魂魄。赵尚志是哈尔滨人,早年在苏联留学,回国后组织北满抗日游击队。1936年,他领导的第三军已经在松花江一带建立了多个游击区。赵尚志同样深受毛泽东军事思想影响,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强调党的领导。他说:“打仗再苦,也不能丢了党旗。”1938年,他被俘后受尽酷刑,始终不吐一个字,最后头颅被敌人割下,悬挂示众。他的牺牲,是北满抗战的重大打击,但也激励了更多人走上抗日道路。 东北抗联在整个抗战中,始终把党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即使在失去与党中央联系的日子里,他们仍坚持学习毛泽东的著作、执行党的方针政策。1936年周保中就明确提出:“中央全体委员,以毛泽东为首名。”这是东北抗联第一次公开确认党中央的核心。这种政治认同,是他们抵御苦难、坚定前行的最大底气。 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本书很快通过秘密交通线传到东北。抗联指战员争相传阅,李兆麟说:“这是我们目前工作的最重要指南。”你想想,在冰天雪地、日军封锁下,一本书传了几个月,但大家依然视若珍宝。书里讲抗战分阶段,讲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对抗联来说,那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但希望不是凭空来的,抗联靠的是信仰和牺牲。魏拯民写给党中央的信里说:“得不到中央的指示,我们如同大海中没有舵手的小舟。”这是多么真实又痛苦的表达。抗联不是没想过与中央建立联系,杨靖宇、周保中都多次组织人手“西征”进关,可惜由于敌情恶劣,都失败了。 而当抗联残部转移到苏联境内,接受苏方援助时,周保中面对苏方要将抗联纳入侦察部队、取消党的领导的提议,毫不退让。他说:“保持中共中央系统,保持党在军队中的领导。”那一句“我们死也要脚朝西”,不是一句口号,是一场政治斗争的宣言。他们可以接受外援,但绝不接受割裂与党中央的联系。这种忠诚,今天看依然震撼人心。 更让人敬佩的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抗联依然保持着党组织的完整。政治委员、指导员、党支部这些设置,一个都没少。连队悬挂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画像,很多是战士们根据报纸上的照片自己画的。那不是宣传品,是他们心中信仰的象征。他们知道,抗战最终要靠全国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东北抗联的斗争,不是孤立的。他们用生命拖住了数十万日军,为全国抗战赢得了宝贵时间。抗联的将士们没有辜负党的信任,也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他们是民族脊梁,更是党的忠诚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