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塔塔集团,跑到上海来找我国的空调压缩机企业了,要求提供技术和设备,帮助印度提高空调压缩机水平。这家企业就是位于上海的海立集团! 当印度首都新德里连续一周气温超过47℃,连法院都因酷暑宣布停摆时,印度工业巨头塔塔集团的高管们却顶着烈日飞到了上海。他们此行只有一个目标:找中国空调压缩机龙头海立集团谈合作,希望获得核心技术支持。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商务会谈,在印度空调市场年增长30%的背景下,本土压缩机技术却始终跟不上节拍。印度70%的压缩机依赖进口,其中海立一家就占了六成份额。每年夏天,当印度人拼命开空调降温时,巨额利润却流向了中国企业。 塔塔集团旗下的Voltas公司作为印度空调市场老大,眼看着这样的局面终于坐不住了。但他们提出的合作条件却让海立方面颇为意外:要求海立只能持有少数股权,同时必须转让核心压缩机技术。 这样的要求并非没有先例,三年前,海立曾计划与Voltas合资建厂,海立持股60%并计划年产400万台压缩机。然而这个看似双赢的方案最终因印度政府不批准而搁浅。如今塔塔再次上门,条件却完全倒置。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海立的变频压缩机能效比印度同类产品高出15%,零件加工精度领先两代技术。更重要的是,海立背后有着中国300多家配套企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反观印度,本土化率不足35%,连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 这种技术差距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追赶,印度本土压缩机良品率仅为65%,远低于行业80%的标准。即使是最基础的铜管焊接工艺,印度工厂的废品率也比中国高出三倍。 2020年出台的PN3政策规定,中国投资需经印度内政部特别审批,流程漫长且结果难以预料。更微妙的是,印度一边用2300亿卢比补贴吸引本土技术,一边通过关税手段调控进口。 前两年印度曾短暂禁止中国制冷设备进口,结果发现本土产能根本跟不上,只能悄悄给中国企业重新开绿灯。这种政策反复让企业很难建立长期合作的信任基础。 面对塔塔的条件,海立最终选择了拒绝。6月23日,海立股份发布公告明确否认与境外公司达成任何合资或技术转让协议。这份直接的回应背后,是海立对自身技术价值的清醒认知。 海立目前拥有1800多项专利,年产能位居全球第二,甚至在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领域也拿下了多个国际大单。手握这样的技术筹码,自然不愿意为了短期市场利益而冒险。 这场谈判的破裂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全球产业链竞争新格局下,技术转移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当年中国通过"市场换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但那是在技术相对开放、竞争相对缓和的环境下。 如今的技术竞争已经白热化,核心技术从"可交易的筹码"变成了"生存的命脉"。海立的选择说明,中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心态正在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 技术合作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交易,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当印度媒体开始炒作"中国技术封锁"时,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三星、索尼等日韩企业同样从不轻易转让核心工艺? 网友热评: 参考资料:印度对中国工厂豁免 允许从中国进口空调压缩机——看看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