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8年,被永久开除党籍的“国歌之父”田汉监狱中去世,享年70岁,可直到7年后

1968年,被永久开除党籍的“国歌之父”田汉监狱中去世,享年70岁,可直到7年后,妻子才得知他的死讯,大家都说他走得太冤,妻子却说:他是有福气的。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田汉:“他有的是发财机会,他发不了财,他有的是做官的机会,他做不牢官。”田汉以独立精神为信仰,选择了一生“在野”的道路。 抗战胜利后,田汉没有在国共两党的治国方向上犹豫。他已经是共产党的一员,被派遣秘密进入北平,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他告诉徐悲鸿:“悲鸿,我从解放区来。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让我转达口信,希望你不要离开北平,我们就要来了!”胜利的希望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在重庆迎接田汉时,郭沫若的头发被特务扯掉,头上青紫肿胀;而李公朴的头盖骨几乎被打碎。闻一多在昆明悼念李公朴时,也被特务枪杀。这一切并未让田汉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更加激烈地投入悼念和抗争活动中。 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的一个农家。父亲早逝,他9岁便辍学,但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免费的长沙师范学校。校长徐特立非常欣赏田汉,不仅自掏腰包为他买了蚊帐,还给予他诸多支持。1916年,田汉从师范学校毕业,因三舅易梅园的帮助得以赴日本留学,每月获得资助金。易梅园早年追随孙中山,思想进步。在他的引荐下,田汉在东京加入了李大钊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文学创作。 田汉回乡探亲时,带着心仪已久的表妹易漱瑜一同赴日。1920年,田汉创作了第一个剧本《梵峨嶙与蔷薇》,以四角恋为结构。这一年,易梅园因反对军阀赵恒惕而被害,田汉与易漱瑜正式成婚。

在特殊时期,田汉被剥夺了一切,关进阴森恐怖的监狱。长期的牢狱之灾,加上得不到及时治疗,田汉的身体每况愈下。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折磨着他,而看守们的冷眼和嘲讽,更让他备受煎熬。 最终,这位70岁的老人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968年12月的一个寒冬,田汉在狱中与世长辞。他走得悄无声息,甚至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妻子和儿女。 消息被层层封锁,安娥被蒙在鼓里,对丈夫的生死一无所知。在那个特殊年代,她也处境艰难,被剥夺了得知真相的权利。就这样,长达7年的时间里,安娥始终没能得到田汉去世的准确消息。 直到1975年,真相大白。得知田汉已在狱中去世多年,安娥几乎崩溃。她万念俱灰,悲痛欲绝。那个曾与她风雨同舟的人,就这样离她而去了,而自己却被蒙在鼓里,连见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在所有人都以为安娥会怨天尤人时,她却说出了一句令人动容的话:"他是有福气的。"1979年,田汉的冤案终于昭雪。北京为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人们纷纷前来悼念,表达对田汉的敬意和缅怀。安娥站在遗像前,看着丈夫熟悉的面容,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你放心,我会继续走下去,把你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安娥在心中默默地说。她知道,田汉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神州,田汉的名字与共和国永远连在一起。这,就是他最好的墓志铭。 1921年,田汉加入创造社,自称“中国未来的易卜生”。为了引起关注,创造社四处树敌。鲁迅对此不屑,在信中提到:“我近来大看不起郭沫若、田汉之流。”1922年,田汉回国,在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加上稿费等收入,每月超过两百元。1924年初,他与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掀起“南国艺术运动”。

田汉不仅是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1925年创作的《翠艳亲王》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剧本之一。他开创了为电影插入大量音乐作为插曲和主题曲的先河,其中《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激励中华儿女的不朽国歌。 田汉强调,话剧艺术家需要以中国特有的方式处理外国经典名剧,形成具有民族风格和文化自信的表演形式。他希望中国的话剧超越单纯的“洋为中用”,以独特的文化解读为世界戏剧艺术提供新的启发。田汉在戏剧创作和民族文化构建中展现了深刻的文化自觉,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创新和发展。 田汉的一生与文艺界名流交往甚密,他在1920年代与唐槐秋共同创办南国电影剧社,推动了新剧的延续与发展。尽管南国社在生存上面临困境,但其创作了包括《名优之死》《南归》等在内的重要剧作,为中国戏剧奠定了坚实基础。1944年,田汉与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召开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历时三个多月,参演剧团40余个,上演剧目近百个,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壮举。 田汉的创作不仅局限于艺术表现,他的作品更是时代的写照。翦伯赞曾评价道:“田汉的戏剧是社会的缩写,他的诗歌是人民的呐喊。”他以戏剧和诗歌为载体,为中国苦难的人民发声。田汉不仅是戏剧家和诗人,更是人民的代言人。 作为共产主义信仰的践行者,田汉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喊出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时代最强音。他的《义勇军进行曲》将与他的一生紧密相连,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