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一个15岁新兵擦大炮,埋头看瞄准镜,谁料突然瞅见,敌人阵地上出现一奇

1951年,一个15岁新兵擦大炮,埋头看瞄准镜,谁料突然瞅见,敌人阵地上出现一奇怪绿影,他一跺脚:瞄准,打! 只听“砰砰砰”,没想到就是这个决定却立下了大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冬,朝鲜战场异常寒冷,雪地上结着冰,呼一口气都能挂霜,志愿军某炮兵阵地上,一个十五岁的新兵正蹲在炮旁,手里紧紧攥着擦炮的油布,他叫张典文,湖南临湘人,刚到部队不久,是连里年纪最小的兵。 他个子不高,脸还带着稚气,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个新兵蛋子,训练时他跟不上队伍,操作火炮的资格也轮不上他,每天的任务就是擦炮管、扫雪、搬炮弹,干得最多的是蹲在炮位旁边看别人训练,他不吵不闹,早上天未亮就起床,炮身上的雪还没化,他已经把油布擦得咝咝响,班长说他听话,也勤快,可到底只是个干杂活的。 虽然如此,张典文从未放松过,他每天趁老兵操炮时站在一旁看,别人看的是热闹,他看的是角度、手法和节奏,装弹怎么塞得快,炮闸如何拉得稳,瞄准镜上的刻度该怎么调,他都在心里一遍遍记,晚上轮到他站岗,他就揣个空弹壳练装填,炮兵连不缺力气活,可他知道,只有学会开炮,才能真正算是个战士。 一天傍晚,山头的积雪反着冷光,天将黑未黑,他在阵地边警戒,站在瞭望点上,手里拿着望远镜,对面敌军阵地安静得有点不寻常,张典文盯了很久,突然发现了一块绿色的遮挡物,有点像帆布,搭在一处不起眼的斜坡上,他记得那块地原本是空的,没东西,那绿色在白雪中格外扎眼,怎么看都不像自然形成的。 他眯起眼睛看了十多分钟,发现那块帆布后面偶尔有人晃动,像是有人在转移东西,张典文心里直跳,他想找上级报告,可他知道,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确凿证据,没人会信一个新兵的判断,他站在阵地边犹豫了很久,心里像打鼓一样,他想起了前些日子听排长讲课时说,美军喜欢把弹药和补给藏在伪装好的简易帆布棚下,那一瞬间,一个决定在脑子里冒了出来。 他快步跑回炮位,扛起一枚炮弹,装进炮膛,他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瞄准训练,只靠平时看老兵练习时硬记下的操作流程,手却出奇地稳,他调整仰角,对准那片绿色帆布区域,双腿发紧,咬紧牙关,没有人知道他在干什么,整个阵地还保持着平日的安静。 他拉动炮闸,炮弹出膛的瞬间,整个人几乎被后坐力带倒,炮声在山谷间炸响,空气都被震得发颤,他连发了三发,轰鸣声过后,对面阵地腾起一团巨大的火球,接着,是连续不断的爆炸,像鞭炮一样接连炸响,火光照亮了半边山坡。 整个炮兵阵地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击震得乱成一团,几名战士朝他炮位跑来,炮膛还冒着热气,他站在原地,手还在抖,班长冲了过来,脸涨得通红,张典文低着头,不敢动,他知道这事闯大祸了,擅自开炮是严重违纪。 还没等班长发火,前线侦察员气喘吁吁跑上阵地,嘴里喊着:“打中了,敌人的弹药库炸了!”原来,那三发炮弹居然精准命中敌军刚搭建好的弹药中转点,爆炸引燃了堆积的弹药,连带着把运输线也炸断了。 团指挥部很快发来通报,高度表扬此次精准打击,张典文被点名记二等功,但与此同时,处分也下来了,部队纪律严明,哪怕打出了战果,也不能掩盖违令的错误,他还是被关了三天禁闭。 禁闭室不大,四面墙壁光秃秃的,只有一个铺板,他坐在里面,脑子里翻来覆去想着那一炮,如果打偏了呢?如果暴露了自己的炮位呢?他越想越后怕,那三发炮弹,确实打中了目标,可他明白,靠得更多是运气。 出了禁闭,他像换了一个人,不再急着表现,也不再急着出风头,他每天照旧擦炮、搬弹,但每一步都做得一丝不苟,老兵们练习瞄准,他站在一旁看得更仔细,测距、调整角度、装填炮弹,他开始跟着系统地训练,连里发现他天赋不低,给他安排了老兵带训,那之后,他进步飞快,没多久就能独立上炮位,而且操作准确,反应迅速。 1952年秋,部队进行一次大规模反击,他所在的炮兵连负责火力压制,掩护步兵穿插作战,战斗开始后,美军火力猛,阵地烟雾弥漫,炮声连绵不绝,张典文的炮位几乎没停过,他和战友轮换装填,炮弹一颗接一颗地打出去,后来装填手实在撑不住,他干脆自己扛起炮弹,24斤一颗,肩膀压得发麻,手掌磨烂了皮也没停。 那一仗,他硬是一个人连续装填了四十多发炮弹,把前线敌方阵地压得抬不起头,步兵顺利推进,他成了连里公认的“神炮手”,真正凭本事立下了战功。 战后,他随部队回国复员,没有人再提那次擅自开炮的事,但他自己始终记得,军功章他收进木箱,从不拿出来显摆,家里人问起,他总说自己不过是个擦炮的兵。 信息来源:岳阳发布 2024-6-02《记“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张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