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现在的综艺节目,已经不再只围着明星打转。 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把目光投向普通人

现在的综艺节目,已经不再只围着明星打转。 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把目光投向普通人。 《小小的勇气》就是很典型的一档,一边借着明星的号召力吸引观众,一边靠素人的情绪落点,让节目更真更动人。 过去那种“全明星阵容”的综艺,确实快撑不住了。 熟面孔反复出现、台词感太重、每一个环节都像排练过的,观众早就腻了。 节目越剪越精致,观众却越看越没劲。 素人反而成了打破这种“滤镜感”的变量,有些笨拙,有点尴尬,反倒把真实拉了回来。 1. 星素中彰显平权,节目内容不再单一 《奔跑吧·黄河篇》第二季做了一次很不一样的尝试,素人直接出现在主海报中,不当陪衬,不做背景,而是成为节目节奏里的一个锚点。 他们不是道具,是角色,是每一轮挑战的主力。 节目不再是明星之间的内部循环,也不是谁更有镜头感的问题,素人的出现让结构变了,游戏也更像一场真实互动。 这些素人来自各行各业,年纪背景都不同,说话方式、行为习惯都带着明显的生活痕迹。 他们跟明星一起配合,不太熟练,也不够“综艺感十足”,正因为这样,节目里才多了观众熟悉的日常状态。 笑点不是剪出来的,是化学反应撞出来的。 节目组在环节设计上,也越来越强调平等参与。 不把明星捧太高,不让素人掉太多,观众能感受到那种“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气氛。 有些环节,素人比明星更努力,表现更扎实,这种内容反转,反而把节目做出了新意。 综艺的节奏不靠脚本撑,靠现场的随机性,靠人和人之间的临场反应。 2. 情绪共鸣不靠名气,靠代入感和生活感 观众看综艺的动机也变了,以前是为了看明星生活,现在更在意镜头里,有没有“我认识的人”。 不是亲眼认识,而是能在素人身上,看到“我爸妈”“我邻居”“我自己”的投射。 明星还是明星,但素人让节目更接地气了。 素人说的话不顺、动作慢半拍、规则记不清楚、镜头面前有点慌,这些都变成节目的情绪抓手。 他们的一句无意之言,一次小小的坚持,都能带来观众的眼泪或者笑声。 节目突然多了种柔软感,是熟人感带来的。 节目结构不再是明星主导、素人陪跑,观众也不再是看客,而是体验者。 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普通身份,被放在了舞台中央。 素人不只是参与,也在表达,他们的故事被听见,被记录,被共情。 观众的心理也悄悄发生变化,早年看综艺是为了解压,现在看综艺,是想找到共鸣。 有些素人说话方式和父母一样,有些行为和自己小时候经历类似,这种不刻意的贴近感,比任何热搜都管用。 《小小的勇气》靠孩子和家庭,真实互动打开局面。 《种地吧》让观众看到了,土地和汗水的连接点。 这类节目不是放弃明星,而是选择另一种表达方式,让“人”成为节目的核心。 综艺行业走到现在,已经不只是制造笑声的流水线。 它越来越像一个装情绪的容器,装下人的不完美,也装下人与人之间的碰撞。 这种东西,只有素人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