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1年,开国中将吴信泉与他的妻子和12个孩子,一起拍下了这张全家福,吴将军一

1961年,开国中将吴信泉与他的妻子和12个孩子,一起拍下了这张全家福,吴将军一生只有俞惠如这一任夫人,这12个孩子全部都是她一人所生。 吴信泉1912年出生在湖南平江县一个穷苦农民家,从小家里就没啥好日子过。1927年他加入当地农民赤卫队,1930年正式参加红军,还入了党。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在战场上混日子,先是当红5军第3师特务连政治指导员,后来升到红3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长征那会儿,他跟着部队翻雪山过草地,吃尽苦头。到了陕北,又当红15军团第75师的特派员和政治部主任,参加东征西征那些战役。抗日战争打响后,他调到八路军115师344旅,当688团政治处主任和687团政治委员,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中带队打了不少硬仗。1940年,他随部队去冀鲁豫边区,当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政治委员,后来又去支援新四军,在华中当新四军第3师第8旅政治委员,还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参加高沟杨口、阜宁、两淮那些战斗。 俞惠如呢,她是安徽人,家里九姐妹,她最小。13岁就当宣传队队长,16岁入党,当区工作委员会委员。1940年6月,在安徽泗县一个欢迎会上,她当主持人,吴信泉代表旅领导讲话,两人就这样认识了。没多久,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做媒,吴信泉28岁,俞惠如16岁,岁数差挺大,但两人聊得来。吴信泉不光会打仗,还爱体育,尤其篮球,在部队里是高手,也会吹口琴。12月22日,他们办了简单婚礼,就用门板搭床,铺新被子,吃点糖就算完事。从那开始,俞惠如就跟着吴信泉到处跑,一辈子没分开。 婚后生活可没那么轻松,俞惠如一边工作,一边生孩子。1941年生大女儿吴重阳,1942年生大儿子吴皖湘,之后几年接连生了二女儿吴淮阳、二儿子吴苏宣、三儿子吴皖平、三女儿吴新阳、四儿子吴平安、五儿子吴希平、六儿子吴小平、七儿子吴十平、八儿子吴利平、四女儿吴利阳。到50年代末,家里一共12个孩子,8个儿子4个女儿。那个年代物资紧缺,吴信泉当军长,家里还是吃土豆白菜。俞惠如为了省钱,去菜站捡白菜叶,带回家煮汤给孩子们喝。布料不够,她用废弃降落伞做衣服,黄色的给女孩做裙子,白色的给男孩做裤子。还教村里孩子读书唱歌,换来点鸡蛋,给吴信泉补身体。她在后方当协理员,照顾伤员家属,让前线战士没后顾之忧。 抗美援朝那会儿,吴信泉带第39军上朝鲜,第一仗在云山打美军骑兵第1师。那美军自称170多年没败过,吴信泉对士兵说,别把他们当回事,这次就把真老虎打成纸老虎。部队设伏三天,歼敌2000多,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多辆、炮119门。彭德怀说,这不败部队败给了39军。吴信泉后来带队进平壤,占汉城,打了五次战役,立下大功。1953年回国,当东北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授中将军衔,1960年起当炮兵副司令员,一直干到1982年。 1961年那张全家福,就在北京炮兵司令部大院拍的。吴信泉和俞惠如站在后面,孩子们按高矮排一排,长女吴重阳20岁,最小吴利阳才几岁。这照片记录了他们一家完整的样子,吴信泉一辈子只娶俞惠如一个,所有孩子都是她生的。她操持家务,让他专心工作。孩子们在她管教下,都挺自立,大孩子帮小孩子,吴信泉有时带儿子们打篮球,家里像个小球队。 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俩日子稳了点,但吴信泉工作忙,真正相处时间不到几年。1958年,他下基层看到一些耕田方式不对劲,比如把十几亩麦子移栽一起,看起来密实,其实骗人。他直说意见,后来接受批评。俞惠如支持他,帮他洗脚聊天,俩人互相扛着。晚年吴信泉得心脏病,住院多次,她守着唱歌给他听,唱浏阳河、天涯歌女那些。 1992年4月2日,吴信泉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去世,80岁。俞惠如送他最后一程。孩子们大多从军,低调干活。长子吴皖湘当过八一足球队前锋,后来在军事博物馆工作,住70平米小房,吃方便面,说别人更难,不争待遇。孙子吴悠打街球,记着爷爷的话,做有益人民的事。一家子保持简朴作风,从没张扬。 其实,这全家福不只是张照片,它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人的家庭生活。吴信泉从穷小子到中将,靠的是实打实拼出来,俞惠如从16岁嫁人,到养12个孩子,一辈子追随,没一句怨言。他们的故事接地气,就跟普通人一样,苦日子一步步熬过来。想想看,那时候生这么多孩子,得多少心血?周恩来还说俞惠如是航空母舰,可见她贡献多大。 子女们继承家风,多数在岗位上默默出力,没人靠老子出名。吴皖湘退休后,还保持低调,家里挤沙发睡,也不抱怨。这一家子,让人觉得真实,不像现在有些人爱炫。吴信泉的军功,有俞惠如一半,后方稳,前线才能冲。 话说回来,这样的家庭在今天看来挺罕见,12个孩子一大家子,得怎么管?俞惠如一肩挑两担,工作家庭两不误,吴信泉专注打仗,俩人配合默契。他们的结合,从1940年那场欢迎会开始,到1992年结束,50多年风雨同舟。照片定格1961年,正好是他们生活转稳的时候,孩子都长大,家庭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