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时间7月29日,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草草收场,双方连表面和谐都懒得维持。美国财长贝森特嘴上说着“会谈很有建设性”,转头就亮出底牌——是否让中国关税飙升至三位数,全看特朗普心情。这招“先夸后吓”的套路,美国用了太多次,可惜北京早就不吃这套。 这次谈判崩盘的导火索,是华盛顿狮子大开口——不仅要中国切断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改用美国页岩油,还要求中方在半导体、稀土等战略产业“自断经脉”,接受美方技术管控。更荒诞的是,美方试图把关税谈判与地缘政治捆绑,要求中国在台海、南海问题上“配合演出”。这种把经贸协议当“不平等条约”来签的做派,连美国智库都摇头:特朗普政府真以为现在是1840年? 美方敢挥关税大棒,无非仗着中国依赖美国市场。可惜剧本早就变了——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2%,东盟、中东、拉美的新兴市场吃下了转移份额。更狠的是稀土牌,中国手握全球80%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F-35战机的电机、苹果手机的振动马达,没一家敢说离得开。当贝森特威胁“145%关税”时,中方代表直接甩出数据:美国光伏企业库存只够撑3个月,特斯拉上海工厂停产一天损失2.7亿美元。 美方突然强硬,本质是虚张声势。8月1日关税大限将至,欧盟已准备好930亿欧元反制清单,日本越南纷纷转向RCEP避险。更让特朗普冒冷汗的是国内数据——6月美国通胀反弹至5.2%,农产品滞销仓库发霉,选民支持率跌至任内最低。这时候还对中国玩“极限施压”?不如说是给自己竞选团队“极限挖坑”。 谈判桌上最怕什么?不是对手强硬,而是对方根本不在乎。当中国淡定掏出“市场多元化+技术自主+反制裁协作”三张王牌时,美方的关税恐吓更像一场尴尬的独角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