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一名大学生在乘坐前往新疆的飞机上,突然听到广播在喊着需要医生,有一位乘客身体出现了不适。该学生自告奋勇前往,并紧急对乘客进行救助使其转危为安。然而此事曝光后,不少网友质疑:他没有行医资格证,这属于违法行医。 万米高空,平流层。舷窗外是零下五十度的死寂,机舱内却是四季如春。机舱内十分安静,乘客们有的在休息,有的在看书,轻松惬意地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但这份平静突然被一声急促的广播破坏:“紧急通知!36排有位女乘客突发不适,意识模糊,请机上医护人员立即前往协助!” 话音未落,一个年轻的身影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他不是经验丰富的医生,甚至连行医执照都还没有,只是武汉大学一名大二的医学生,名叫孙毅杰。可他没有丝毫犹豫,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 孙毅杰虽然年轻,但急救知识并非纸上谈兵。心肺复苏、生命体征判断这些基本功,他早已烂熟于心,更何况他还有急诊科的见习经验。面对36排那位意识模糊、嘴角渗出涎液、手指轻微抽搐的女生,孙毅杰戴上手套,迅速展开了评估。 他先探了探体温,确认没有发热;接着托起女生的下巴,保证呼吸道通畅。他发现对方呼吸频率偏快,颈动脉脉搏虽然也快,但还算规律。在得知乘客没有明确病史后,孙毅杰果断要求乘务员取来急救箱里的血压计和血糖仪。 数据很快出来了:血压偏低,血糖值也低于正常范围。判断非常明确——低血糖引起的晕厥。他立刻让乘务员拿来含糖橙汁,小心地用小勺一点点喂给女生。半罐橙汁下肚,女生的眼皮开始眨动,喉咙里也发出了轻微的吞咽声。 孙毅杰轻声呼唤,女生终于沙哑地回应。直到她彻底清醒,能够正常交流,孙毅杰才悄悄回到自己的座位。机舱里的紧张气氛总算缓和下来,乘客们都在小声议论:“还好有这个小伙子。” 然而,英雄叙事没持续多久,画风就歪了。 救人事迹被同机乘客发到网上,赞扬声中很快混入了刺耳的质疑:“他没有行医资格证,这是非法行医。”“没证就敢乱救人?出了事谁负责?”在一些人看来,一个大二学生临床知识有限,在抢救条件不足的飞机上施救,风险极高。 说起来,这种“好心办坏事”的论调已经不新鲜了。去年,一位退休护士在航班上为心梗乘客做心肺复苏,救回一命,反被家属投诉“无证施救”;更早些时候,一位医生在飞机上用自己的降压药帮助高血压乘客,也遭到了“非法用药”的质疑。这些事就像一根根刺,扎在每个有善心的人心里。 孙毅杰事后也坦言,看到网上的评论确实有点后怕,但他紧接着说:“可真遇到事了,该出手还是得出手,我不后悔。” 从法律上看,这种担忧其实有些多余。《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明确规定,机上急救属于紧急情况,任何有能力的人提供帮助都受法律保护。在飞机这种孤立无援的环境里,身边人的援手就是最实际的“救命稻草”。 孙毅杰的学校后来为他颁发了“应急处置先锋”奖状,颁奖词写得很到位:“善意从不需要‘资格证’。”而被救的女生也在感谢信里说:“在那个孤立无援的地方,他伸出的手,比任何证书都有力量。” 道理很简单,在生命面前,真正的阻碍从来不是所谓的“资格”,而是冷漠与犹豫。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事件,却因为部分人的质疑而掀起波澜,再一次回到那个核心问题:当危急时刻来临,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一张“资格证”,还是一个敢于伸出援手的人?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