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一件事情正在慢慢发生变化,那就是“语言选择”。 你去东南亚的商场转一圈就知道,现在不少地方的招牌上,汉语和当地语言、英语并排挂着,店员见了中国游客,随口就能蹦出几句“你好”“这个便宜”。这放在十年前可不多见,那会儿英语几乎是跨境交流的“默认选项”,现在却慢慢多了个新选择——汉语。 这种变化在生意场上更明显。非洲做基建的工地上,当地技术员跟着中国师傅学技术,先得把“钢筋型号”“混凝土配比”这些词的汉语说法记牢;欧洲的中小外贸公司招新人,简历上要是写着“汉语流利”,录用概率能高出一截。倒不是说英语不吃香了,只是跟中国打交道的机会多了,会不会汉语,慢慢成了能不能抓住商机的关键。 这背后其实是经济账在起作用。中国的制造业、电商、新能源产业在全球铺开,从阿根廷的锂矿合作到巴基斯坦的光伏电站,合作项目里的合同、技术手册,不少都得用汉语打底。以前是各国企业盯着欧美市场学英语,现在盯着中国市场的人,自然要琢磨着学汉语。就像中东的石油大亨们,以前跟美国做买卖得练英语,现在跟中国签天然气大单,身边带个汉语翻译成了标配。 教育圈里的变化更藏不住。欧洲的中学里,选汉语课的学生逐年增加,有的学校甚至把汉语列为和法语、西班牙语并列的第二外语;美国的一些大学,汉语等级考试的报考人数,这几年涨得比日语还快。家长们也不傻,都知道现在孩子懂点汉语,将来进跨国公司、做国际贸易,路能宽不少。 普通人的生活里,这种变化也在悄悄渗透。去土耳其旅游,出租车司机可能会跟你炫耀他手机里的汉语学习APP;在巴西的集市上,卖宝石的摊主拿出计算器报价时,还会笑着补一句“人民币结算更划算哦”。这些场景里藏着的,其实是大家对“跟中国打交道”的期待——语言从来都是跟着机会走的,哪里有生意、有合作,哪里的语言就容易被更多人捡起来。 当然,英语还是国际通用的“硬通货”,这一点短期内变不了。但现在的情况是,汉语不再是少数人学的“小语种”,而成了很多人眼里“必须备着”的技能。就像几十年前,全世界学英语是为了对接欧美市场,现在学汉语,更多是为了对接中国这个越来越大的“世界市场”。 这种语言选择的悄悄转变,说到底是实力说话。当中国的商品、技术、资本在全球的盘子里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汉语自然就跟着“走出去”了。它不是要取代谁,而是像一桌宴席上多了道菜,以前只有英语这道主菜,现在多了汉语这道热菜,大家按需取用——这本身,就是世界格局变化的一道缩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