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大敌当前,徐州剿总刘峙最牵挂的不是军事,而是自己的生意。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

大敌当前,徐州剿总刘峙最牵挂的不是军事,而是自己的生意。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逐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实际掌权者。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的身边汇聚了一批能力强大的将领,其中刘峙尤为突出。刘峙不仅拥有一副“大头大脸”的外貌,给人一种威猛的“虎相”,而这种“虎相”也让他在蒋介石的眼中成为了一位福将。 淮海战役中,蒋军惨败,蒋中正与国防部理应为这场失败承担最大责任。然而,作为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在回忆录中却自夸称“庐陵自文天祥以来,五百年才出我这样的一个人物”。这种自我标榜,显然忽略了他在战役中的角色和指挥责任。 1950年9月24日,刘峙带着全家六口离开香港,乘船前往新加坡。在新加坡停留期间,他们遭遇了一伙强盗,所有随身行李几乎被抢空,损失惨重。刘峙一家不敢再在新加坡停留,迅速回到船上准备继续前行。然而,刚刚通过港口的关卡,迎面却碰到了一队军事检查哨,索贿行为明目张胆。 为了生存,刘峙忍气吞声,任人宰割。不久后,他发现口袋中的钱包也被盗。经过一系列的折腾,刘峙原本上百万的家产几乎全数丧失,家境变得凄凉。起初,他试图通过经商重新积累财富,但仅剩的家产很快便投入到失败的生意中,最终血本无归。刘峙彻底变成了无产者。无奈之下,他全家只得搬离雅加达,迁往消费较低的西爪哇岛的茂物居住。 在茂物,刘峙通过印尼华侨的帮助,终于获得了合法定居资格,成功把原本只能暂住三个月的期限延长至两年。随后,刘峙的妻子黄佩芬获得了当地“中华学校”的教员许可,并顺利受聘,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尽管生活条件较为艰难,但黄佩芬的工作至少为他们一家提供了基本的生计。

"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守卫徐州本来应该派只虎来,就算派不出一只虎,也要找条狗来吧!"1948年深秋,当刘峙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司令官的消息传开后,国民党军中便有将领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位将领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令人哑然失笑的话:"可现在老头子偏偏找了头猪来。"这番话虽然粗鄙,却道出了许多军中将领对刘峙出任徐州剿总一职的真实看法。 徐州,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军事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不仅是津浦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交汇点,更是守卫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1948年下半年,随着解放军在华北战场的连连胜利,徐州地区的战略地位更显重要。国民政府此时委任刘峙担任徐州"剿匪"总司令,看似是重用老将,实则暴露出当局用人之误。 在担任军职期间,刘峙就已经开始大量涉足商业投资。他不仅在自己驻守的地区开设商号,还经常派人到各地考察商机。这种"一身二任"的做派,在当时的军界并非少见,但像刘峙这般痴迷经商的将领却着实不多。据传,他在江苏、山东等地都有产业,从粮食贸易到工厂投资,可谓无所不包。 然而,一个沉迷于商业利益的将领,又怎能担当起守卫徐州这样的重任?当时的徐州地区,局势已经岌岌可危。解放军在华北的胜利进程,让这座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刘峙对此似乎并不那么在意,他更关心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商业利益。这种本末倒置的态度,在后来的战役中暴露无遗。

蒋介石认为,像刘峙这样的人才,能够辅佐自己维持政权,甚至能助他稳固江山。无论在职场还是战场,刘峙都能如鱼得水,得以在蒋介石的政权中占据重要位置。到了1930年代,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桂系等军阀在豫、鲁、皖等地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史称中原大战。在这场混战中,刘峙率领的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黄埔军队实施战役突袭的机动兵团。 刘峙通过穿插、迂回、远袭等战术,屡次击败了西北军团,成功以少胜多。当时,白崇禧指挥的钢7军是以善战著称的精锐部队,但在与刘峙的部队交锋时,屡屡遭遇败绩。刘峙的部队不仅打通了大半个陇海线,还北向打通了津浦线,这些战役的胜利为南京决定中原战争的胜负奠定了基础,刘峙的军事才能由此得到了充分展示。 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刘峙积极参与反共战争,负责指挥中原战场。他率领部队张网推进,多路袭扰,成功迫使王震率领的部队艰难突围,并破坏了中原解放区的后勤和根据地。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刘峙也面临了许多困难。由于派系争斗和军队的消耗,刘峙在与刘邓大军的作战中吃到了败仗。定陶战役成为转折点,刘峙的部队在这场战役中遭遇了重创,整编第3师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败使得刘峙成为了黄埔军校与桂系之间派系争斗的替罪羊,被调回南京任战略顾问。 尽管刘峙曾是黄埔军校的军事战术教头,是早期黄埔教导团第2营的营长,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刘峙的指挥能力已明显不足。他曾担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第一和第五战区,但屡屡败北,导致蒋介石对他失去信心,将他撤职并赋闲多年。1948年,何应钦推荐刘峙重新出任徐州剿总司令,但蒋介石依然对他不放心,安排杜聿明担任副司令。刘峙感到自己像是一个“高级传令兵”,尽管如此,他依旧在这个职位上任职,直到淮海战役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