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6年,她成为全球首位华人女总统,还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上台后就把美军赶出国。

1986年,她成为全球首位华人女总统,还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上台后就把美军赶出国。[凝视] 1986年2月,当马尼拉街头涌动着百万民众时,没人想到这场革命的领导者竟是一位从未参政的家庭主妇,科拉松·阿基诺,这个名字后来写进了世界政治史,她用21个月时间从丧夫的悲伤中走出,最终站在菲律宾权力的最高点。 科拉松出生于1933年的马尼拉,祖上姓许,曾祖父许尚志19世纪从福建漳州南下菲律宾。许寰哥家族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祖父、父亲都曾任国会议员,可以说是典型的政治世家。但科拉松从小性格内向,13岁便被送到美国求学,在纽约圣文森特学院主修法语和数学。 1954年回到菲律宾后,21岁的科拉松嫁给了政治新星贝尼尼奥·阿基诺。丈夫野心勃勃,梦想改变国家,而她则安心做全职太太,先后生下五个孩子。在外界看来,这就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家庭:丈夫在台前奔波,妻子在幕后支持。 命运的转折点是1983年8月21日,流亡美国三年的阿基诺决定回国挑战独裁者马科斯,飞机降落马尼拉机场时,他刚走下舷梯就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当场身亡。这起震惊世界的暗杀案彻底改变了科拉松的人生轨迹。 丈夫的死让原本远离政治的科拉松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马科斯已经统治菲律宾20年,戒严令下的国家经济凋敝,贪腐横行,民不聊生。反对派群龙无首,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团结各方的象征性人物。 1985年11月,马科斯迫于压力宣布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经过反复考虑,科拉松决定参选,她的竞选口号很简单:“为了贝尼尼奥,为了菲律宾。”选举过程充满争议,马科斯操控计票机构宣布自己获胜,但民众显然不买账。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被载入史册。科拉松号召支持者走上街头,但她选择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抗议方式——非暴力抵抗。数百万民众手持鲜花和十字架,用祈祷声包围政府建筑。这场持续四天的“人民力量革命”最终迫使马科斯逃亡美国。 1986年2月25日,科拉松正式宣誓就任菲律宾第11任总统,也是该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元首。上任后她面临的挑战堪比重建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共产党游击队活跃,政治制度需要彻底重构。 科拉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推动制定1987年新宪法,这部宪法明确规定总统只能任期六年且不得连任,从制度层面防止独裁再现。她还释放了所有政治犯,恢复新闻自由,重建民主制度的各项基础。 1988年,科拉松做了一件在华人世界引起轰动的事情——访问中国并专程回到福建祖籍地寻根。 在漳州鸿渐村的许氏家庙,她跪拜祖先牌位,流着眼泪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记得自己是这里的女儿。”这次寻根之旅不仅体现了她对华人身份的认同,也象征着菲律宾与中国关系的新开端。 科拉松任内最具争议的决定是终止与美国的军事基地协定,1991年,菲律宾参议院投票拒绝续签协定,要求美军撤出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这两个基地每年为菲律宾带来约3.6亿美元收入和数万个就业岗位,但科拉松坚持认为国家主权不容妥协。 这个决定在国内引发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摆脱殖民地色彩的历史性一步,反对者则担心经济损失和安全风险。科拉松顶住了来自美国政府和国内利益集团的双重压力,最终美军于1992年完全撤出菲律宾。 科拉松的总统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在任期间遭遇过多次军事政变企图,经济复苏也比预期缓慢,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但她成功地将菲律宾从独裁制转向民主制,这个成就本身就具有历史意义。 1992年卸任后,科拉松继续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和扶贫工作。她经常说:“我不是职业政治家,我只是一个在特殊时刻站出来的普通女性。”这种朴实的表达反而让她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更加特殊。 2009年8月1日,科拉松因结肠癌去世,享年76岁。她的葬礼成为菲律宾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公众悼念活动,数十万民众自发走上街头送别这位被称为“民主之母”的女性。 回顾科拉松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政治经验并非领导国家的唯一条件。有时候,道德勇气和民众支持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她的华人血统也为菲律宾的多元文化增添了独特色彩,展现了华裔在东南亚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 你觉得一个政治素人能够成功领导国家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个人品格、历史机遇,还是民众的信任?在今天这个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科拉松式的传奇还可能重现吗?   信源: 科拉松·阿基诺——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