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郊区一座数十米高的通信铁塔上,刚刚结束任务的无人机正稳稳落在塔身“停机坪”上,自动完成充电、数据传输后,随时准备再次起飞——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中国铁塔为无人机打造的“空中之家”。如今,这样的“无人机场”已遍布全国城乡,这些依托通信基站资源构建的中国铁塔低空飞行服务项目,正在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铁塔变“机场”通信基站筑牢低空服务基石
通信基站为何能成为无人机的“理想家园”?答案藏在中国铁塔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中。在济南,1.4万座通信站址星罗棋布,这些基站不仅具备30-60米的挂载高度优势,更拥有7×24小时不间断电力供应、稳定网络支撑等电信级维护保障——这样集“塔、房、电、网、维”一体的资源禀赋,为升级自动化无人机场载点提供了硬件保障。
记者采访发现,经过巧妙改造,铁塔机房顶、塔身、起降亭等设施具备了“新功能”:塔身加装“停机坪”供无人机自主起降;机房内通过伸缩机架实现无人机自动收纳与出勤;自动顶棚既保障无人管理,又确保设备干燥安全……这种“资源复用+快速部署”模式,让分布在各地的零散基站串联成网,形成覆盖城乡的自动化无人机网络,大幅拓展了无人机作业范围。
“更重要的是,每座铁塔都是低空信息的‘感知节点’。”中国铁塔济南分公司资源合作部负责人郭涛介绍,每座塔身都可接入低空雷达、ADS-B、5G-A、北斗地基增强站、气象监测仪等设备,实时捕捉风力、能见度等数据,精准判断“无人机能不能飞、什么时候飞”,为低空飞行筑牢安全屏障。此外,济南铁塔600余人的属地化维护服务团队,还可为低空飞行提供7×24小时全流程运维服务保障,确保无人机场全年稳定运行率超99%。
数智融“全域”大模型激活海量数据价值
单一无人机虽然灵活,但续航里程有限,地面监控稳定却视野固定——如何打破局限?中国铁塔给出的答案是“空天塔地一体联动”:以卫星为“空”、低空无人机为“天”、铁塔高点监控为“塔”、低点视频监控及传感设备为“地”,构建全域感知体系。
凭借这一体系,中国铁塔汇集了来自全国基站20余万个中高点视频资源,自研了无人机及中高点视频融合大模型——“经纬大模型”,打造出低空服务的“智慧大脑”。依托该大模型,中国铁塔又开发了视联平台和AIoT平台,整合了380多种设备的2000余类数据——从低空雷达的目标轨迹,到ADS-B的航空器信息,到气象监测仪的环境数据,再到视频监测和物联数据,通过空间治理大模型、铁塔智能体等算法深度分析,实现全时域、全空域的态势感知。在济南,这一平台已实现烟火侦测、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管、非法垂钓、破坏耕地违法行为识别等160余种场景的精准识别。
“当前我们所使用的无人机均与无人机场配套联动,通过该平台完成航线规划,即可实现自动飞行,无需飞手手动操控。”郭涛说。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对建筑垃圾处置进行巡检时,可通过无人机搭载智能算法巡航,实时将告警数据传至管理平台,让治理效率提升3倍,大大解决了人工抽查覆盖不全的痛点。“在一个应急巡检项目中,2台无人机半年完成9600余公里作业,较传统方式效率大幅提升,而成本仅为人工的60%。”郭涛感慨,这种“空天塔地”一体化的智能监管模式,不仅打破了仅靠人工飞手监测的时空限制,更是实实在在地将数据价值转化为治理效能。
场景拓“新局”低空经济图景渐次展开
从城市治理到产业赋能,中国铁塔构建的低空服务网络正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园周边,无人机搭载喊话器、指示灯巡航,为上下学高峰期实时疏导交通、排查隐患;在农业领域,无人机病虫害监测、作物长势分析覆盖多个区县,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据了解,中国铁塔已建成全国最大政务应用实时远程调度无人机网。目前,济南也已有10余套坐落在通信基站上的无人机场及无人机投入使用。
《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省开通5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实现载货无人机常态化飞行。“我们的低空智联网已接入北斗地基增强站、气象监测仪等设备,将为航线规划、安全监控提供全要素支持。”郭涛表示,中国铁塔正持续深化“飞行设施网、低空智联网、低空服务网”建设,联合5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规模化落地。中国铁塔构建的“空中网络”,将成为济南乃至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骨架”。(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周历通讯员:姚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