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龙猫学术、募格学术
15岁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同年进入郑州大学任教,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3岁担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一般顶着院士头衔的科学家相比,丁奎岭显得特别年轻。
2月21日,经过中央批准,丁奎岭同志正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1998年,丁奎岭放弃了郑州大学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提供的副研究员职位。尽管职位、住房等个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他在上海有机所沉下心来研究,一做就是20年。
出生在河南农村的丁奎岭,从小就帮着父母干农活,父母对他最大的期望,就是中学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份工作,吃上商品粮;或者在村里当个木匠,有一技傍身。没想到,丁奎岭15岁考上了大学,之后读硕士、念博士。老母亲迟迟不见儿子参加工作,一个疑问一直悬在心里,于是她瞅着机会问儿子:为什么不能早点工作,到底你对国家做了什么贡献?“你对国家做了什么贡献?”母亲的这个问题萦绕在丁奎岭的耳边,从此也成为他的人生标尺。丁奎岭是有机化学的专家,研究的是现代有机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物质——催化剂,让二氧化碳实现转化利用的催化剂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6月,位于山东枣庄的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合成DMF项目中试设备,5月底正式投入运转,这也意味着这位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长期致力的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走出了工业化的一步。
从29岁当上正教授,到47岁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一直在有机化学领域耕耘。
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让催化剂能反复循环使用,副产品还能转化为制造工艺的原料,让药物、金属化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料排斥,真正践行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挤掉“水分”铸造“金课”
2018年,丁奎岭从上海有机所所长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分管本科教育的常务副校长,对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意味着从催化分子合成迈向催化青年一代人才培养。这既是一次光荣的使命,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切都还得从头学起。”
与几年前相比,丁奎岭的头发越来越花白,也坦言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他总是告诫学生们要抓住最美的时光,无愧于自己的选择,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我特别期望青年一代能够担起责任,在科研路上走下去,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
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丁奎岭分管本科教学,从此他的工作与教科书、与学生们的关联更大了。“其实,从1990年在郑州大学从教至今,我一直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同样重要。”加入上海有机所的第二年,丁奎岭就为研究生讲授专业基础课《物理有机化学》。后来,他又来到上海科技大学给研究生上课。“有时上一整个学期,有时和其他老师分工讲授两三章内容。尽管科研和行政任务都非常繁重,但只要上课时间确定,我就尽量不再安排其他事务,”丁奎岭表示,“院士也好、所长也罢,这些‘头衔’时刻提醒我不能离开科研和教学第一线。”至今,他培养了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其中近20位已成为教授或研究员。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不到一年,他已对学校本科生教育的情况做了多次调研,并提出了课程改革“挤水铸金”的目标——挤掉“课程体系中的水分”,铸造有价值的“金课”,让人才培养中少一点“花拳绣腿”,多一点“真功夫”。
他很希望,大学里最具创新活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能多为学生上课,
“教学和科研并不是矛盾的,相反,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特别是为本科生上课,对于青年科学家进一步打牢知识基础、开阔创新视野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最好的时期,现在的中国是做科学研究最好的地方,现在的中国更是对科技创新需求最为迫切的国家!”这是丁奎岭常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
2023年2月21日,丁奎岭正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从科学研究转型到人才培养,对于丁奎岭来讲,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不变的是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人才的钟爱,不变的是创新为民和教书育人的初心。丁奎岭希望,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能充分把握时代机遇,认识到中国是当下科技发展最具潜力之地,是青年科研人才大有可为的最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