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安局(NSA)曾发起了一个全球监控项目——棱镜计划。这个项目旨在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网络收集全球各国的信息。
据估计,每天有数十亿条信息被棱镜计划截获和分析。这些信息对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有着巨大的价值,但对于其他国家和人民来说,却是一场噩梦。
为了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各国都采用了各种加密技术,试图抵御外国的窃取。然而,传统的加密技术只要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和时间,就可以破解。
那么,有没有一种加密技术,可以永远不被破解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神秘技术。
在国家间的信息竞争中,信息窃取、加密、解密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博弈。从古至今,各国都在不断地寻求更高效、更安全的信息加密技术,以保护自己的机密和利益,同时也在不断地破解敌方的信息加密技术,以获取有价值的情报和优势。
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进步,也见证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的发生。
最早关于信息加密技术的记载出自于周朝兵书《六韬.龙韬》中的《阴符》和《阴书》。其中介绍了阴符和阴书两种加密方法,分别使用不同长度的符号和文字拆分法来传递军事指令和消息。
这些方法属于密码学中的替代法,即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或文字来代替原来的信息,使之对敌人不可读。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也容易被破解,因为符号或文字的数量有限,且没有考虑语言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信息加密技术,如移位法和替换法。移位法是将明文中的每个字母按照固定的位数向左或向右移动,形成密文。替换法是根据一张明文和密文之间的对应表,将明文中的每个字母替换成相应的密文。
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古典密码学中的单表代换密码,即每个字母只对应一个密文。最有名的例子是凯撒密码,即将明文中的每个字母向右移动三位,形成密文。例如,“I love you”就变成了“L oryh brx”。这种方法比阴符和阴书更灵活,但也存在缺陷,如字母出现频率不均匀、密钥数量有限等,导致容易被频率分析法或暴力破解法攻破。
信息加密技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古典密码学的后期发明了维吉尼亚密码、ROT5/13/18/47、摩尔斯密码等多种密码类型。
这些密码都是在替换法和移位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扩充,加入了一些参数或规则来打乱频率或结构,增加了破译的难度。但这些密码还有一些缺点,如算法不公开、可逆性、可穷举等,使得它们不能满足更复杂、更高速、更大规模的信息传输需求。
直到20世纪中叶,香农提出了通信理论,标志着信息加密技术从语言学上转向应用数学上,开创了现代密码学的新纪元。
现代密码学主要包括三类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以及哈希算法。但理论上,不论什么密码,只要基于数学,总可以靠计算机的强大算力进行暴力破解。
那么,有没有无法被破解的密码?那就必须要提到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加密技术,被称为量子密码学。
利用量子态的不确定性、不可克隆性、不可分割性和纠缠性等特性,量子密码学可以实现信息加密和解密。它的核心是量子密钥分发(QKD),是通信双方在不直接传输秘钥的情况下,通过量子信道和公共信道生成一致的秘钥,并且能够检测出是否有第三方窃听。量子信道利用光子等载体传输信息,公共信道利用电话线、无线电等传统方式传输信息。
那么,量子密钥分发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原来,通信时,通信双方(A和B)会分别准备一些随机的二进制比特序列,并将其编码到光子的某些物理属性上,如偏振、相位、自旋等。然后,A将编码后的光子通过量子信道发送给B,B用相应的方法接收并测量光子,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由于量子态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克隆性,任何对光子的观测都会改变其状态,并且无法完美地复制光子。
因此,如果有第三方(称为E)试图窃听A和B之间的通信,她必须对光子进行观测,并将观测结果再次发送给B。这样就会在B收到的光子中引入一些误差,并且可能导致B收到重复的光子。
为了检测是否有第三方窃听,A和B在通过公共信道交换一些信息,如光子编码方式、比特序列长度、随机抽样位置等。通过比较抽样位置上的比特值是否一致,A和B可以估计出误差率,并判断是否有E存在。
如果误差率低于某个阈值,则说明没有E或者E没有成功窃听到任何信息;如果误差率高于某个阈值,则说明有E存在,并且可能窃听到了部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A和B可以放弃这次通信,并重新开始一个新的通信过程。
如果误差率在两个阈值之间,则说明有E存在,并且窃听到了部分信息。但是由于E不能完美地复制光子,她也不知道自己窃听到了多少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A和B可以利用一些数学方法,如信息重复、信息压缩、信息纠错、隐私放大等,来消除E可能获得的信息,并生成一个完全一致且完全安全的密钥。这个密钥就可以用于对称加密算法,如AES等,来加密和解密通信双方想要传输的真正信息。
基于上述的量子密钥分发原理,量子加密也因此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量子密码能够保证信息绝对安全,即使攻击者拥有无限计算能力,也无法破解量子密码。
其次,它实现了通信双方能够互发加密信息,并使用各自的私钥进行解密。这是因为每个通信方都有一对公钥和私钥。
公钥,即可公开的钥匙,用于信息加密,私钥,需要保密,用于信息解密。由于公钥和私钥是通过数学方法生成的,且无法从公钥推导出私钥,因此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最后,量子密码能够实现信息的数字签名和认证,从而保证通信双方能够验证信息的来源和完整性。这是因为量子密码利用了哈希函数和数字签名技术。
每个通信方都可以对信息进行哈希运算,得到一个字符串,然后进行加密,对方用发送方的公钥进行解密,得到哈希字符串,并与自己对信息进行哈希运算得到的字符串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就可以证明信息没有被篡改,确实来自发送方。
量子加密技术虽然很强大,但想要真正实现安全的信息传输,我们还需要借助量子通信技术。量子通信使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术,其安全性、信道容量、通信速率和隐蔽性都远超传统技术。那么,在这一领域,中国的发展如何?
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自1995年首次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以来,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经历了四个阶段:学习研究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尝试阶段和大规模应用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不断创造着世界纪录和里程碑。
例如,2010年,中国在合肥成功建成了城域量子通信实验示范网。一年后,中国在之前技术基础上建成了量子通信系统,可以同时进行两种通信,即量子和经典激光通信,这一技术对于卫星通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2年,用于金融信息高保密性信息传输的量子通信验证网建成,可以实现视频语音通信等应用。
更加惊人的是,中国于2016年8月发射了“墨子号”,作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它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一壮举被誉为“中国版月球计划”,为建立全球光量子通信网络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年,中国还建立了京沪干线,是世界首条高速量子信息加密干线,总长超过两千公里。通过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京沪两地的金融、政务等机构可以进行保密通信,这大大提高了城际量子通信的安全性。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卫星和地面两种方式进行量子通信的国家。中国计划在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可以说,在量子通信和加密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
量子信息加密技术是一种依据量子力学原理来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凭借量子的独特性质,这种加密具有无法被窃取或篡改的优点,是未来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发展,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量子加密技术不仅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量子加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让量子加密技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接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