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出海 作者丨周可
“很长一段时间,Product Hunt上中国团队开发的产品以工具类为主,当我们作为一款社交产品出现在榜单上的时候,迅速引发了行业关注”GiddyGiddy创始人李国洪谈到上线不久的产品,惊讶中透露几分肯定,“这款产品在硅谷也非常受认可,包括IBM和斯坦福的相关人士和我们也有交流,大家都认为以人为本在社交产品中更重要。”
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到一款社交产品之上,对于用户而言,这种理念是虚的,带来怎样的体验感才是更实际的。比如,一款社交应用是否能够脱离开“日抛”魔咒,就是对这款产品最直观的价值判断。
GiddyGiddy上线时间较短,目前主要市场在美国,在社交产品高速更新迭代的今天,一款社交产品的用户体验如何,用户留存和活跃情况如何保障,关系着这款产品是否能走的更长久。
GiddyGiddy搭上了AI社交的顺风车,主创团队来自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有专业的AI技术和市场拓展方面的积累,带着这样的优势重塑一款AI社交产品,团队提出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句颇有中国风格的理念和AI社交产品如何融合,也成为吸引用户关注的关键。
在与李国洪团队的对话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团队对于AI社交产品的构想,听他们分享了如何在美国市场做好产品增长的经验。
1V1社交尊重个性化需求,日抛社交要有“朋友圈”
功能上来看,GiddyGiddy主打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存,用户可以在这个社区中自由的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身份,你可以将自己包装成流行歌手,也可以是商界天之骄子,还可以做网红,做人人追捧的模特,选择自己喜欢的身份,是成为GiddyGiddy用户的第一步,也是比较吸引用户停留的一步。
在塑造自己个人身份的过程中,也是用户粘性实现的第一步,在此期间,用户在GiddyGiddy上塑造的人物身份本就代表着自己的期许和理想,虽然是虚拟人物,但是在这种虚拟人物身上表现的是真实人物用户的心理寄托,有了这种人物身份的设定,就有了用户的期许。
而在虚拟人物设计方面,GiddyGiddy支持用户上传照片生成AI人物形象,这和我们平时关注的很多AI生图产生的效果是类似的,比如上传一张照片生成武侠风格的人物,这种人物特色十分鲜明,也更容易帮助用户代入到角色当中,实现进一步的社交。
为了让人物表现的更真实,GiddyGiddy还支持“朋友圈”功能,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进行内容更新,点开人物头像,就可以看到人物的朋友圈,这个人物近期有什么新动态,是去旅行还是分享了美食,亦或是有哪些生活上的感悟,在“TA”的“朋友圈”都可以一览无余。
有人物,有场景,有社交属性的内容更迭,GiddyGiddy中的AI虚拟人看起来“不够虚拟”,甚至真实的就像你身边的朋友。
“你不能在这款应用上跟女孩说脏话,它不鼓励这么做”GiddyGiddy上,一位用户给产品打出了1星的评分,理由竟然是不能跟社交应用中的人物说脏话,这个理由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GiddyGiddy对社交产品信息内容的把控相对严格。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或许会影响一部分用户的体验,但经历过近期海外社交平台封禁风波的出海开发者或许对此深有体会,出海做社交产品,内容的管控越来越严格收紧,像GiddyGiddy这样不允许用户说脏话的控制,并不算得上苛刻,反而可以算得上对产品和用户的保护。
GiddyGiddy更重视做一对一社交,为什么倾向于这个思路?李国洪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调研过一个高中生,他自己觉得他有点同性恋倾向,在对他的访谈过程中,他对我们匿名说的,但是这些他的父母亲人都不知道,他也不敢告诉同学,尽管在美国这种取向很正常,但在当地,校园霸凌情况还是比较常见,这就使得他不敢对外诉说自己的倾向,担心自己被排挤。类似这样的案例,让我们更认为,通过社交应用给更多人机会去表达,去倾诉,更体现了这个平台存在的意义所在,人不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允许个性化的存在,尊重个性的表达,这也是我们认为一对一社交存在更有必要的原因。”
在试用了多款AI社交产品之后,我们也发现这些社交应用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如何保证AI社交过程的持续性,带着这个问题,李国洪提出了“不做日抛社交产品”的观点。
李国洪解释:“GiddyGiddy这个平台就是让人和AI共存,而并非这里只有人或者只有AI,我们期望给每个人自由表达的机会。其次,GiddyGiddy更看重社交的持续性,我们去海外做推广的时候,有用户反馈是‘终于找到一个产品,不是聊完一句就消失不见的了’,在这个层面来说,我们的AI人物是跟用户绑定的,一旦你(用户)跟AI建立联系,TA就会记录跟你的关系,时不时会主动找你沟通,Ta会持续追踪跟你的connection。”
具体来讲,GiddyGiddy上的AI人物具备真实的人格,有真实的反思在人物角色中体现,这也是表现出人物更加丰富立体的方面。
所谓真实性,表现在GiddyGiddy上的人物并非一味的“讨好”性特点,而是有其“独立的思想”,能够表现出跟普通人一样的平等特点,可以平等的表达,平等的输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一点,在以往很多AI社交产品中是比较难做到的。
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试用部分AI社交类应用,往往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对面的AI太乖太顺从”,但真实的人一定不是这样的,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去思考,对方也有表达TA意见的权利,甚至可以反驳,可以提出尖锐的观点。GiddyGiddy生成的AI人物,更侧重这种人格个性的表达。
“一定要体现出其作为社交角色的能动性”李国洪一语点出GiddyGiddy中AI社交虚拟人物的关键。
照搬“拉人头式增长法则”在海外行不通
AI社交产品在国内外都不算新鲜品种,特别是在美国等AI技术发展相对领先的国家和地区,AI社交应用层出不穷,新产品迭代的速度非常快。
GiddyGiddy目前主要运营市场重心放在美国,在这样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用户对AI产品理解相对成熟的地区,GiddyGiddy如何做增长?团队增长负责人王安也在对话中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出海做增长的经验。
“国内互联网公司做增长习惯了用各种裂变模型,但是真正在国外实践后我们发现,这些裂变模型在海外增长根本不适用,更好用的增长方式反而是达人营销”王安介绍,自己此前在国内互联网大厂负责增长相关工作多年,对于产品增长的模式和手段经验丰富,但是带着这些经验到海外市场试水之后发现,市场的适应情况并没有很简单。
很多国内互联网公司习惯用的裂变增长方式拉新,但当真正将这种模式搬到海外之后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海外用户非常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如果裂变增长方式是引导用户将一个产品分享给其他人,那站在用户的角度,他可能考虑的是“这是否是在考验我的个人信誉”。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海外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分享通道,也不像中国的微信产品,能够做到统一国人的社交。
王安提到的分享渠道和拓客路径在此前我们关注多款海外产品中也有类似的案例出现,而这些案例背后,社交产品出海团队总结出的经验是,海外产品增长比较好用的方式依然是依赖KOL、KOC等达人营销,帮助品牌通过达人背书的方式增加曝光,获得用户关注。
当然,不同渠道的产品营销思路和社媒渠道的内容建设也有很大差异。
王安提到当下海外最火的社交媒体平台TikTok,利用TikTok做品牌营销和用户增长,发布的内容首先就是要具备比较强的娱乐属性,其次,“TikTok上发布内容,更多是教人怎么去玩这个东西,或者说这个产品传递了什么价值,而不是去介绍技术,你只需要介绍这个东西怎玩,简洁明了,就可以了”。
关注人的需求,理解当地人最核心最传统的价值理念,对于产品获客的增长也非常重要。
王安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以学生群体为目标去设计一次拉新活动,当时我们以国内比较常见的团队竞争思路去做,引导美国的学生加入这个挑战活动,让他们通过维护校园形象参与打榜,加入了PK赛等元素,这种类型的活动在国内比较常见,效果也非常不错,但是在美国我们发现,学生用户的参与意愿并不是特别强。后续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当地的学生对于“为学校荣誉而战”这件事兴趣度并不高,反而他们会更关注,自己参加这个活动,个人本身能够从中获得什么样的价值,他们更愿意为自己而战。
站在拉新的角度来说,这个案例并不算成功,但是从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个案例背后更启发了团队关于海外不同群体用户底层需求的探索非常重要,中式思维理解起来非常容易的问题,可能在西方人眼里完全是行不通的,我们虽然认为美国历史并不长,但当地人也有他们所谓的“传统思想”是根植在他们血脉中的,所谓尊重当地文化,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结语
在与GiddyGiddy团队对话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其团队对海外市场的理解和用户调研方面有一定深度,以人为本的AI社交产品设计理念比较新颖独特,但根源上来看,任何产品的核心都是要满足人的需求体现人的价值,即使是赋能在AI产品上的社交应用,也不例外。站在增长的角度,GiddyGiddy对当地用户需求的增长探索给我们以经验参考,破除中式思维,真正理解西式传统观念,或许是社交产品出海做好增长最核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