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陈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时在家就喜欢外出活动一下,跳跳广场舞或者偶尔和几位朋友一起户外旅行,但是由于她以前就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所以长期口服拜新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平时病情控制的还可以。
最近几周,陈阿姨感觉自己老是感觉胸闷、心慌,特别是早晨起来运动的时候比较明显,刚开始她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一天甚至要发作5-6次,陈阿姨害怕自己是得了心肌梗死,于是急忙来到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听罢陈阿姨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其完善了24小时心电图,结果发现其的确有多次明显的st段下移,这代表陈阿姨在1天内发作了数次心肌缺血反应,医生于是建议其进一步完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虽然其冠状动脉血管有狭窄,但是程度也只有50%左右,没有达到必须上支架的程度,综合陈阿姨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最终诊断其得了冠状动脉痉挛,并且建议其在原有基础上再加上几种药物。
陈阿姨听到又要加药感到比较反感,而且她没听说过冠状动脉痉挛这种病,于是连忙询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医生解释道冠状动脉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上就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心肌缺血,时间一长会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反应,而且由于其发病机制特殊,单纯的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脂稳定斑块已经不够了,必须配合改善循环和控制心律的药物。听罢医生的解释后陈阿姨就按照医生医嘱调整了用药方案,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陈阿姨胸闷、心慌等症状都得到了控制。
一、什么是冠状动脉痉挛?它的发病机制和特点是什么?详细临床上许多患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听到的比较多,对于冠状动脉痉挛比较陌生,但是实际上冠状动脉痉挛是所有缺血性心脏病的共同生理病理基础,严重影响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因此可以说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对于冠状动脉痉挛的防治。
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系统,其供给的血量占到心肌细胞供血95%以上,因此冠状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到心肌细胞是否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应,进而直接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冠状动脉在临床上非常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冠状动脉发生器质性的改变和功能性的改变,其中一种情况就是会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冠状动脉发生完全或者不完全的闭塞,导致诱发心慌、胸闷、胸痛等多种临床症状,但是这种痉挛往往是可逆的,因此在及时治疗后,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也会很快缓解,这种可逆性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而导致的疾病,临床上就称为冠状动脉痉挛。
临床上关于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其可能与多种病理性机制相关,是多种病因综合诱发的产物。
①冠状动脉的耐受性降低
临床研究发现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其血管内皮细胞对于缺陷缺氧的耐受性明显降低,这可能与其发生结构性改变相关,这种耐受性的下降导致冠状动脉稍微发生供血不足就可能诱发剧烈痉挛,继而进一步诱发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加重。
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心脏的跳动是受到自主神经进行调控的,而临床研究表明存在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中往往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现象,这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诱发冠状动脉发生收缩,心脏跳动加快,心肌收缩增强等多种反应,而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诱发多种心肌缺血反应。
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冠状动脉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诱发冠心病的基础,无论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者导致冠状动脉结构畸形,冠状动脉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都会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供血。
④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是诱发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特别是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往往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这会导致冠状动脉的供血减弱,并且非常容易形成血栓栓塞,而这些因素都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机制。
二、冠状动脉痉挛、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什么区别?临床上许多人对于冠状动脉痉挛感到陌生,导致被误诊为稳定性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但是实际上这3种疾病在发病特点、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上是有明显区别的,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鉴别。
1、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缓解方法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的症状持续时间较短,特别是在口服硝酸酯类药物后,胸闷心慌等多种临床症状可以在5分钟之内缓解,而且一般的运动不会诱发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很少1天内反复发作多次。
冠状动脉痉挛可以在1天内发作多次,而发作时间大多在5-10分钟,这与稳定性心绞痛有着明显区别,但是这种疾病对于硝酸酯类药物比较敏感,服用后也可以在5分钟内得到有效缓解。
心肌梗死往往是在多种诱因下突发的,并且伴有剧烈的胸闷、胸痛,持续时间很长,并且对于硝酸酯类药物反应很差,甚至会加重缺血表现,无法得到缓解。
2、心电图表现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多表现为ST段低平或者下降、t波倒置等慢性心肌缺血表现,有时甚至无明显表现;
冠状动脉痉挛发作时可以表现为ST段低平或者下降,或者表现ST 段轻度抬高(多在0.1mA左右);
心肌梗死发作时多表现为ST段明显抬高。
3、心肌标志物浓度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其心肌标志物和心梗标志物往往是正常的,这是因为这两种疾病对于心肌细胞的损伤较小;
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时往往伴随着CK、CK-MB、肌钙蛋白等都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这表明心肌细胞损伤严重。
三、冠状动脉痉挛可以诱发和加重这几种疾病冠状动脉痉挛可以说是所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其可以诱发或者加重多种疾病,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针对冠状动脉痉挛必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冠状动脉痉挛与心绞痛
冠状动脉痉挛和心绞痛可以合并出现,这是因为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发生不完全闭塞、或弥漫性痉挛、或完全闭塞,会严重影响心脏供血,进而产生非透壁性心肌缺血,特别是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而言,常规的防治手段往往是不够的,必须综合性的进行处理。
2、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肌急性梗死
完全闭塞性的冠状动脉痉挛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进一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可以说冠状动脉痉挛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研究表明频繁发作冠状动脉痉挛的人群中突发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因此防治冠状动脉痉挛也是减少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之一。
3、冠状动脉痉挛与心律失常
长期的冠状动脉痉挛会诱发多种心律失常,其中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早等,严重时甚至会诱发心室颤动导致诱发猝死,因此对于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而言,控制心律也非常关键。
4、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衰
反复发作的冠状动脉痉挛会进一步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患有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室运动减弱、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严重时甚至直接导致急性心衰发作。
四、综合防治冠状动脉痉挛需要服用这几种药物冠状动脉痉挛对于人体健康的危险极大,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心衰等多种严重不良后果,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就非常关键,药物治疗是目前防治冠状动脉痉挛的一线疗法,其中以下几种药物最为常用。
1、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是临床上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急性发作的一线药物,其可以快速缓解冠脉的痉挛状态,快速改善供血,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以在5分钟之内得到有效缓解,胸闷、心慌等症状会出现明显改善;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患者10分钟内连续使用硝酸甘油2次,但是症状依然没有恢复或者缓解,则高度怀疑心肌梗死可能。
2、地尔硫卓
地尔硫卓是临床上防治冠状动脉痉挛的基础用药之一,其本质是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药理学研究表明地尔硫卓可以通过抑制钙离子的内流,从而有效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降低心律,从而改善心肌供血,同时还有改善心律的作用。但是口服地尔硫卓需要监测血压,否则容易导致低血压反应;其次,极少数患者服用地尔硫卓后会诱发食欲减退、腹痛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3、尼可地尔
尼可地尔是一种钾通道开放剂,其也是临床上防治冠状动脉痉挛的基础药物之一,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可以激活钾离子通道,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达到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冠脉痉挛的治疗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尼可地尔容易导致头晕、面色潮红等头面部不良反应;其次,长期口服尼可地尔容易造成肝功能损伤,因此长期服用时必须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4、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防治冠心病的基础药物,临床研究表明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有效减少冠状动脉痉挛的发作次数,同时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的结构性改变,降低血液粘滞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抗血小板聚集容易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导致腹痛、胃痛、胃出血等多种不良反应;其次,抗血小板聚集药可以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诱发异常性出血。
5、降脂稳定斑块药物
降脂稳定斑块药物也是防治冠状动脉痉挛的基础药物,常用的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可以有效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供血。但是长期口服降脂稳定斑块药物可以导致肝功能损伤,导致肝酶升高、黄疸等疾病;其次,极少数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诱发平滑肌损伤,导致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导致肌肉酸痛等多种临床症状。
五、总结冠状动脉痉挛对于人体健康威胁极大,并且非常容易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相混淆,因此建议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可以及时前往专科医院进行诊治;其次,冠状动脉痉挛主要通过多种药物进行综合性防治,急性发作时则需要含服硝酸甘油,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相关药物,同时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