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刘备在众多臣子的共同拥戴之下,身份得以进一步提升,进位成为了大司马,同时还被尊为汉中王呢。就在他向大汉天子刘协呈递上表的时候,还把之前所担任的左将军以及宜城亭侯的印绶一并给上缴回去了哦。
刘备把左将军之位给了马超,可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把大汉朝廷颁发的左将军印绶交到马超手里。这里面到底藏着啥玄机呢?想来诸葛亮心里那是门儿清的。当时啊,刘备已经是大司马、汉中王了,他要册封手下的四方将军。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那可是得到大汉朝廷正式认可的。要是马超接过了大汉朝廷的左将军印绶,那张飞恐怕就会有想法啦。为啥这么说呢?毕竟大家心里都有个比较。所以呢,刘备就采取了个办法,通过邮寄的途径,把象征左将军身份的黄金印以及紫色绶带,都给送回到刘协那儿去了。
在秦汉这两个朝代,它们的驿站网络可是相当发达的呢。你看哦,那驿站遍布在全国的各个地方。这些驿站,有着不少的作用哦。一方面呢,它能充当官员们出公差时候的招待所,让官员们在路途当中有个歇脚住宿的地方;另一方面,它还承担着邮局的职责呢,负责传递各种信息、物件啥的。就比如说刘备吧,他要汇报自己称王的这个消息,并且把左将军的印绶给缴还回去,都不用专门派人亲自跑一趟去办这事儿哦,只要通过驿站,把相关的章表之类的东西交上去,让驿站帮忙传递就可以啦,也就是所谓的“拜章因驿上还”就行咯。
刘备呢,哪怕自己多花点黄金绸缎,也不愿意把自己那套行头送给马超。为啥呢?就是怕马超得了这些之后显得比别人高一等,进而生出一些不该有的想法呢。马超呢,人在刘备这儿,形势所迫,就算心里有点想法,也只能忍着,不会把不满和失落表现出来。后来刘备要封黄忠做后将军、关内侯,这事儿可遭到了诸葛亮的强烈反对哦。诸葛亮是这么说的:“黄忠这人的名望啊,向来就没办法和关羽、马超他们相比。现在却要让他们处在同等的地位。马超和张飞就在跟前,亲眼看到过黄忠立下的功劳,还能跟他们解释解释;可关羽远在别处,只是听说这件事,恐怕肯定会不高兴的,这么做恐怕不太合适吧!”
在刘备担任左将军之时,诸葛亮所担任的职务是“署左将军府事”。这一职务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就是相当于代理左将军,或者说是左将军府实际的负责人。从这个层面来讲,诸葛亮完全可以说是刘备集团里的二号人物呢。我们从关羽和法正对他的态度上,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这一点哦。你看啊,关羽那时候要和马超进行单挑,在这之前呢,他可是先写了信给诸葛亮的,这足以说明关羽对诸葛亮的意见那是相当看重的呢。还有法正,这人平日里比较嚣张跋扈,惹得很多人心里不满,而这些人有了委屈之后,都是去找诸葛亮去告状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大家心里,诸葛亮是有着能够处理这类事情的地位和分量的,也就进一步证实了他在刘备集团中二号人物的重要地位。
话说诸葛亮曾在回信里提到,马超和张飞的能力水平差不多,算是在伯仲之间吧,而这二人比起关羽来,那可就低了一个档次啦。关羽得知诸葛亮这番评价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还特意把那封回信拿出来展示给众人看呢,那模样,就仿佛是一个得到了老师表扬的小学生一般,满脸的得意与自豪。另外呢,还有这么件事儿。法正听说有人向诸葛亮举报自己的一些情况,这一下,他就算心里再有想法,也不得不收敛一下自己的气焰了。从这两件事情综合起来看,当时身为杂号军师将军的诸葛亮,他所拥有的权力以及所处的地位,应该是要比四方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还有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都要高一些的呢。
在汉朝末年那个天下大乱的时期,整个社会的礼仪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变得混乱不堪,就连官职体系也跟着乱成了一团麻。这时候呢,曹操和刘备都各自搞出了不少新的官衔出来,这么一来,原本好好的那种等级秩序就被彻底打乱啦。就说曹丕吧,他担任五官中郎将这个职务的时候呢,实际上是被当作“丞相副贰”来使用的,也就是说,差不多就是丞相的副手啦,有着类似的职责和地位呢。再看刘备这边,在他还没有称帝的时候,诸葛亮担任的是军师将军这一官职。可别小瞧了这个职位哦,虽说不是正儿八经的丞相,但是诸葛亮实际上已经在行使着“国相”的那种职权啦,就好像是蜀汉的萧何一样,在很多重要事务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呢。后来,等到刘备正式称帝了,诸葛亮一下子就从军师将军这个职位,直接被晋升为正牌的丞相啦,身份地位更加明确,职权范围也更加广泛了呢。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蜀汉那可是极为重要的人物,不管他的职位是称作国相呢,还是丞相,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得和君王刘备在很多事情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行。可有意思的是,有这么一件事儿挺罕见的。那就是刘备要封黄忠为后将军、关内侯的时候,诸葛亮居然提出反对意见啦。要知道,诸葛亮向来可是以谨慎著称的,就像人们常说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那样,他做事那都是深思熟虑、小心翼翼的。能让这么谨慎的诸葛亮不顾及可能违背礼制的风险,去对刘备做出的封赏决定说“不”,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其实呢,在诸葛亮的心里,他觉得有比黄忠更合适的四方将军人选呢。不过呢,这个他心里认为合适的人选,可不是他诸葛亮自己哦。
诸葛亮对黄忠可以说是颇为了解的。想当年,诸葛亮还在南阳过着躬耕的生活呢,那时黄忠正担任中郎将一职,并且跟随刘表的侄子刘磐一同行动,时不时地去袭扰东吴。面对这样的情况,东吴方面也挺无奈的,最后只好派出太史慈去进行布防,这才勉强保住了自己的疆土,没让黄忠他们占到什么便宜。后来呢,曹操占据了荆州,黄忠也就投降了曹操那边。这一投降,黄忠的职位还晋升了半级呢,从中郎将变成了假行裨将军。要是黄忠在这个岗位上干得不错的话,那可是有机会转正成为真裨将军的哦。
诸葛亮和黄忠勉强能算半个同乡呢。可当黄忠面临封侯拜将这件事的时候,诸葛亮却站出来表示反对。这情况,要不是他俩之前就存在一些嫌隙,那就很可能是诸葛亮有着别样的盘算哦。各位读者朋友想必也都察觉到这里面不太对劲的地方啦。你看啊,黄忠要被拜将封侯了,身在成都的诸葛亮明确表示反对,而远在荆州的关羽同样也持反对态度。这就不禁让人猜测,会不会是诸葛亮在给关羽回信的时候,还偷偷附了一张小纸条呢,在纸条上请关羽和他来个遥相呼应,一起反对黄忠封侯拜将。
我们今天所依据的是正史内容,可不是演义小说哦。在正史里面,压根就不存在关羽黄忠战长沙这样的情节呢。不过呢,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关羽和诸葛亮一样,都对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关内侯这件事持反对态度哦。这在《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当中是有明确记载的。记载里说,刘备当上了汉中王之后,就派费诗去拜关羽为前将军,这时候关羽听说黄忠被封为后将军了,立马就生气地说道:“我堂堂大丈夫,怎么能和一个老兵处在同等地位呢!”然后就不肯接受这个任命啦。
话说刘备给关羽做了一项任命,可关羽却不肯接受,那架势,还真有点像是“恼羞成怒”了呢。不过大家可别误会,关羽绝不是那种贪图高官厚禄的人哦。您瞧瞧,之前他能毅然决然地挂印封金,离开曹操,就为了去追随当时还寄人篱下的刘备呢。这就足以表明,在关羽心里,看重的只有大义,压根儿就没把私利放在眼里。那他这次为啥会愤怒呢?其实啊,并不是因为刘备给他的官爵不够大,而是他觉得黄忠不应该被列入四方将军的行列,还被封侯了,这才是让关羽心里不太痛快的原因呢。
之前咱们就提到过,在秦汉那个时期呢,邮驿网络已经发展得挺不错了哦。就拿四百里加急和六百里加急来说吧,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速度还是挺快的呢,所以刘备和关羽啊,差不多每隔个三五天就能互相通一次信啦。你看啊,当时诸葛亮呢,以关羽作为一个由头,对黄忠封侯拜将这件事表示反对。然后呢,刘备就特意写了封信给关羽,想要跟他解释解释这其中的情况。那关羽收到信之后,肯定也给刘备回了信呢,而且在回信里还提出了自己心里比较中意的人选哦。可是呢,最后刘备并没有采纳关羽所提出的人选,还是按照自己原本的想法公布了四方将军的名单。这下子关羽心里可就有气啦,他心里大概是这么想的:诸葛先生都反对了,我也提出不同意见了,结果主公您还是一意孤行,这可太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啦,也太不给我们面子了!
话说刘备在进位汉中王之后,还真就有点飘飘然了呢。就拿对待诸葛亮的意见来说吧,那可是毫不留情地一口就给驳回了,压根没怎么去仔细思量其中的道理。而且呢,他也完全没有考虑到关羽的感受。也许刘备这么做呢,就是想着要树立起自己绝对的权威,好让大家伙儿都清楚地知道,在这蜀汉的地界儿上,到底谁才是那个能拍板做决定的老大。
刘备在集团里一直处于老大的位置,对于这个位置,关羽也好,诸葛亮也罢,都从来没有过取而代之的想法。可刘备呢,却搞了个封黄忠为后将军、关内侯的举动来立威,其实这真的大可不必呢。这里面就有让人疑惑的地方啦,要知道诸葛亮和关羽那可都是刘备集团中文臣武将的顶尖人物,他们都站出来反对给黄忠封这个后将军、关内侯的官爵,既然他们能代表集团里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人的意见,那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这个黄忠所获的官爵到底应该封给哪位呢?这确实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事儿。
你知道吗?刘备和诸葛亮这俩人啊,好像都有个挺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常常爱和大多数人的看法不一样呢。就拿刘备称汉中王这事儿来说吧,他把治所迁到了成都,这时候得安排一员得力的大将去镇守汉川那块地方。当时大家伙儿议论纷纷,都觉得这镇守的重任肯定得落在张飞身上,张飞自己心里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事儿大概率就是自己的了。可谁能想到呢,刘备最后竟然提拔了魏延,让他担任督汉中镇远将军,还兼任汉中太守呢。这一下,全军上下可都惊呆了。还有诸葛亮这边呢,他出兵朝着祁山进发的时候,手底下有像魏延、吴壹(就是吴懿啦,陈寿写的时候为了避司马懿的名讳才写成了壹)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将呢。当时大家都在讨论,都觉得应该安排这些老将去做先锋才合适呢。结果呢,诸葛亮却违背了众人的意见,偏偏提拔了马谡,让马谡统领大军走在前面呢。
话说在历史上啊,刘备安排魏延去守汉中,这一安排那可真是太正确啦。而诸葛亮呢,让马谡去守街亭,结果却出了差错,这就表明在识别人才这方面,刘备确实要比诸葛亮更有眼光。这之后呢,又出现了黄忠封侯拜将这件事,在这件事上啊,刘备、关羽还有诸葛亮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那么到底他们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呢?这还真不好说。说到这儿,可能各位读者心里边已经有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人选哦。大家不妨想一想,这个大家心里所想的人选,会不会就是那个英勇无比的赵云赵子龙呢?
实事求是来讲,赵云的资历以及所立下的战功,那是完全够得上封侯的标准,并且足以担任四方将军这等职位呢。就说他营救幼主刘禅这事吧,那可是干了两回,这功劳可不小。而且在入川之战当中,赵云的表现也是相当出色,接连攻克了两座城池呢。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当时诸葛亮负责定德阳,张飞是攻打巴西,而赵云呢,从江州出发,一路分兵去平定了江阳、犍为等地,这么看来,他的功劳比起诸葛亮和张飞,那可是一点儿也不逊色呢。
话说在刘备称王之前有一场重要的战役,那就是汉中之战啦。在这场战役当中啊,发生了这么两件事儿,一件是黄忠去劫粮,结果失败了,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赵云出马了,成功地把黄忠给营救了出来。另一件呢,更厉害啦,赵云居然用了一招空营计,就这么把曹操的主力部队给击溃了。您想想,他立下的这些功绩,那可真是相当了不起呢。就算是放在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那个时候,或者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的时代,凭借这样的功绩,那肯定能妥妥地被封为千户侯啊,绝对是实至名归呢。
大家知道吗?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赵云之外呢,魏延的资历那可是远远超过黄忠的哦。在刘备的心目中,魏延的能力估计也是要比黄忠更厉害一些的呢。所以呢,要说谁是汉中太守这个职位的有力竞争者,那其实是魏延哦,而并不是黄忠啦。
咱们来仔细瞧瞧汉中王殿下所封的四方将军情况,这时候就会察觉到刘备在人员安排上的平衡没处理好呢。元老派这边已经有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得力大将了,而剩下的那两个四方将军的名额呢,居然给了荆州降将黄忠以及西凉降将马超。可奇怪的是,西川降将里却一个都没能入选到四方将军之中哦。就拿国舅吴懿来说吧,他也只是从讨逆将军变成了护军这样的职位变动。要是当时用吴懿去替换黄忠成为四方将军的话,估计法正那肯定会特别赞同,双手举得高高的表示支持呢,就连诸葛亮恐怕也不好意思站出来反对。
黄忠在被封后将军、关内侯之后,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就因病离世了。据记载是“明年卒”,而且他的儿子叫黄叙,很可惜的是黄叙去世得特别早,以至于黄忠这一脉就此没有了后人传承啊。
黄忠连刘备举行的登基大典都没能赶上,那就更谈不上参加伐吴之战了。至于说他“战殁于替关羽报仇的征途”这种情况,那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事儿嘛。所以呢,这个问题:黄忠在被封后将军、关内侯的时候,会不会其实已经到了身体极度衰弱、差不多油尽灯枯的地步了呢?刘备给他这些封赏,难道只是给了他一个安慰性质的奖励?
话说回来,刘备执意要“力排众议”去册封黄忠,这事儿在殿下文武群臣当中可是引发了极大的反对声浪呢。再看赵云受封中护军这件事,不同的史料记载还各有不同呢。就拿那颇具权威性的《三国志》来说吧,也只是提到“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这么一句话。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实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呢。一种理解呢,是刘禅继位之后才对赵云进行册封,让他担任中护军以及征南将军的;而另一种理解呢,也有可能是在刘禅继位的时候,赵云就已经是中护军了。
咱们来看看啊,如果赵云的中护军这个职位是刘备亲自册封的,那好多事情就能说得通啦。大家都知道有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嘛,要是再加上一个中护军,这不就刚好能凑齐所谓的五虎大将啦。不过呢,在刘备进位汉中王那个时候,赵云肯定还没当上中护军呢。这可就给咱们这些读者出了个难题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诸葛亮和关羽,他俩可是遥相呼应,还异口同声地反对黄忠被封后将军以及关内侯呢。那这就让人不禁要琢磨啦,他们俩这么做,到底是想把这个官爵留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