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在古代既是冬季的开始也是举行祭祀的节日,有众多习俗

史海撷英 2024-11-07 11:58:24

在二十四节气的当中,有4个最为重要的节气,那就是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还有立冬,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也是古代“四时八节”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水始冰”是说此时中国北部天气已经寒冷,水泽开始结上一层薄薄的冰。“地始冻”是说土壤中的水分因天冷而凝冻,土壤随之变硬。“雉入大水为蜃”是说蜃是大蛤,雉是野鸡。有人解释说,在冬天时节,野鸡蛰伏,而蜃类会大量繁殖,故古人以为是野鸡变成的。立冬的到来,意味着万物收藏、规避寒冷这一新季节的开始。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根据《孝经纬》中记载:“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意思就是说,在霜降节气过后十五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乾”的位置时就进入立冬节气了。立冬节气,预示着秋尽冬来,正所谓“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而且按照《逸周书》中的说法:“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天寒地冻便为冬。所以在这个节气,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天气降温了,而且特别的寒冷,古人在这个节气还流行了很多的习俗。比如迎冬就是其中之一,《后汉书・祭祀志》载:“立春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央,祭黄帝、后土;立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

在古代,立冬是农历十月中的一个大节,汉魏时期,立冬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属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除此之外,立冬还是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同时还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众多的习俗活动会一一展开。如今,有些习俗已经淡化,但是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还是被流传了下来,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民间还称为鬼头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中药为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此时最好的比喻。

立冬这一天一直以来都是个大日子,为了迎接立冬,北方人多吃饺子。在中国,饺子承载了南北许多人无尽的相思。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立冬吃饺子又有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天南地北都会煮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立冬时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煎香。香草为芳草中的一种,用衣袖在草上挥动便会芳香袭人,可缝制成香囊佩戴。焚烧香草可辟瘟疫、祛风瘴以及驱除房屋中的秽气;佩戴香囊则可解郁闷;熬汤沐浴可以祛风寒;搽在发间可以辟秽污;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够祛黑斑,滋养容颜。

《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立冬,是冬季的开始,顺应节气变化的养生保健才是天人合一之道。自立冬开始,天气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人体阳气受此影响,也渐渐潜藏于肾。所以,冬季养生之道与天人相应,贵在补肾固精、养阳藏气。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