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才能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关心别人的种子呢?

育儿档案 2022-08-01 14:12:21

父母的信念,对子女有着深刻的影响。如鲁迅先生说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孩子长大能否做“一个完全的人”的问题。这方面的道理,古往今来的许多人都是深深懂得的。在亲人、朋友、同学这些小范围内处理好独特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训练的关心别人的第一所“学校”。

极其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尽可能地多为别人尽些义务。怎样才能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关心别人的种子呢?最主要的东西还是儿童的思想特别是儿童的情感的源泉问题。可是孩子为什么高兴和为什么忧伤,那就很少去深人地想一想了。从儿童的有意识的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就应当使他关心别人,使他为别人的命运而感到不安和操心。利己主义的根源就在于道德情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儿童的利己主义是最危险的,因为这种利己主义往往开始于家长对儿童的微小让步。5岁的儿子要听收音机,一直听到深夜还不肯睡觉。父亲乐意对儿子的愿望实行让步。儿子的这类愿望经常得到满足,就会提出更刁钻古怪的要求。父亲的想法是:“让孩子去听收音机吧,我另外再找时间好好睡它一觉。”儿子看到或者感觉到父亲很乐意地让步了,他就会认为:父母的幸福也就在于使子女得到满足…再譬如,女儿吃完了饭,该她洗餐具了。

可是母亲看到:这件枯燥的义务使女儿感到烦恼。于是她想:“还是让她去玩一会儿吧,我来洗。”这样重复几次以后,女儿就清楚地意识到:洗餐具本来是她的义务,可是让妈妈去做,她心里丝毫没有什么不安的感觉。这样,孩子最初产生一种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后来就发展到蛮横无礼了。对于利己主义者来说,别人的命运如何是无所谓的,主要的是他自己的欢乐和享受。

预防利己主义的极其重要的条件是:要教育孩子对别人的精神世界抱敏感关心的态度,始终把别人的欢乐和疾苦放在心上。“不要剥夺别人的幸福来建筑自己的幸福”,一儿童所处的整个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环境,以及在集体中的长幼之间、同龄人之间的往往不很显著的相互关系,都应当帮助儿童理解这条原则。她们奉献的是自己的一片心和发自内心的温暖。这种高尚的情操是怎样在孩子的心里觉醒的呢?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愿意把最宝贵的东西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愿意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给父母。你去仔细观察一下孩子,就会深信这一点。但是遗憾的是: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心中的这种爱的源泉,主动地拒绝了孩子们愿意为他们做的好事。而当这些最初的情感被磨灭以后,再想用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去唤醒它们,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0 阅读:16

育儿档案

简介:爱是一种本能,而会爱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