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有多重要?二级警卫随身保护,食物专门供应,不能轻易食用

奇人看其事 2024-07-31 15:32:41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发射升空。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艘飞船,肩负着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此次也迎来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二位女宇航员王亚平。

“一飞成名天下知。”

“神十”上天之后,她的名字传遍神州大地。

8年后,神舟十三号腾空而起,十三号“航天天团”二度迎来王亚平,由此她创下新的记录: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性、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这一年,她41岁。

21岁成飞行员,33岁乘神舟十号上天空讲课,41岁再度上太空,这份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誉背后是无数人想象不到的沉重。

一、飞行员到航天员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进入太空。

王亚平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一激动时刻——中国首飞太空成功,实现了“上九天揽月”的壮举。心潮澎湃之际,她内心萌生出一个想法,此后经年这个想法在内心生根发芽。

是的,她也想飞上太空!

或许许多人认为宇航员遥不可及、是万里挑一的存在,王亚平也曾是这样认为,毕竟她过去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山村”。

出身于山东烟台的一个小村庄的她,读高中时期许着能走出去,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那时她也没想到,不仅能走出去,甚至能飞上太空。

1997年,长春飞行学院来校招人。

那时的她本想着高中毕业报考师范、医学院,将来当个老师或医生,是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飞行学院选拔。

王亚平从小身体素质就不错、视力也没问题,运气+实力=被飞行学院录取,自此开启和蓝天的不解之缘。

入校仅一年,她就得到试飞机会。那是第一次主动和天空近距离接触,个人显得渺小,天空无比浩瀚。

圆满完成试飞任务的她,得到了极高评价,不过她并未因此骄傲,始终保持谦虚和刻苦的精神,成绩一度遥遥领先。

似乎这段经历乏善可陈,并没有点睛之处。

“巅峰产生虚伪的拥护,黄昏见证真正的信徒,”

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一个人的巅峰,对于她曾经经历过的、正在经历的都不甚在意。可对于王亚平来说,在长春飞行学院的四年,不仅学习了大学文化课程,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还学习了飞行技术。

四年学习生活中,有过挫折、困难——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下训练体能、无数次七千米长跑,以及各种突破极限的飞行技能训练。

训练之苦岂是常人难以想象?可她总能坚持下来,后来有人向她“取经”,她认真回答:“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逼自己一下,再坚持一下。”

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也就一直坚持下去了。

靠着一次次坚持,她从飞行学院顺利毕业,并被分配到运输航空兵部队,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这条路上,“飞行员”这一角色足足占据了10年时间(2001年毕业到2010年)。

11年时间里,王亚平飞行时间超1600个小时,曾多次执行过各大飞行任务: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人消云减雨、军事演习等。飞行已贯穿她的生活,也因飞行收获爱情:同为飞行员的赵鹏。

天空中“比翼双飞”,生活中相互扶持,幸福步入婚姻殿堂。婚姻大事完成后,她还迎来了人生新的、伟大的征程: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

“航天梦”的种子在心中早已种下8年,那一年杨利伟飞上太空,圆了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梦,她也想去太空。

“中国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

她想成为中国第一批女航天员,想“上九天揽月”,想从太空俯瞰整个地球,那将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等了8年,终于等到国家新一轮航天员选拔。

王亚平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并在众多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之一,那一年她30岁。

于她来说,接下来的路将更难走。

训练第一年,她的训练状态、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在高压训练中始终无法达到最高水平。于宇航员来说,高压训练是诸多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当飞船起飞、进入轨道、返回时,重力会瞬间增加。

重力增加的同时,会导致短暂缺氧、暂时失明等不适症状,而宇航员必须忍受这些状况且操作飞船。

为让自己在高压训练中达到最高水平,王亚平只能通过额外加练,尽可能提升核心力量。直到2011年年底,才达到最高水平。

二、两次“出征”太空

2012年3月,梦想“开花”。

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王亚平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这意味着她将可能飞上太空。

然而,刘洋被选中执行这项历史性任务。

会失落、有遗憾,素来要强的她自然想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即便这是她的梦想,她依旧为刘洋骄傲,告诉刘洋:“当你成功的时候,我们的梦想都实现了。”

刘洋和王亚平的履历相差无几,同年进入长春飞行学院,同年毕业,毕业同样被分配到航空兵部队,同样具有一颗“航天梦”。她们不是对手,是战友、是同一类人,都想为中国航天事业做些贡献。

2013年,“梦想”结果。

虽然前年未能成为“神九天团”的一员,此次她总算如愿成为“神十天团”的一员,并将在太空做一件“大事”。

6月11日,“神十”升空。

带着中国人对太空的好奇和梦想,王亚平前往更深、更远的蓝天,从太空向下俯瞰,地球尽收眼底。

“如今直上银河去,回到牵牛织女家。”

人类之伟大,是敢于挑战一切未知,深海、巨林、太空,一步步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而今她将在太空面向全国6000万中小学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课”,向中小学生揭开太空神秘面纱的一角。

40分钟里,王亚平展示了不同物体在微重力环境中的行为状态。

这场别开生面的“天地互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中国人基因中一直带着对世界的好奇,才会写下“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类豪言壮语,早在数百年前,就有古人与天试比高。

“飞天,乃是中华千年之夙愿。”

纵粉身碎骨、血洒当空,仍旧要闯出一条探天路!千百年来,无数人前仆后继,当接力棒交到王亚平手中时,才发现接力棒“重如千斤”。为了这堂40分钟的课程,她准备了上百个小时。

别开生面的“天地互动”取得的效果很不错,“航天梦”在中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都将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2020年一群大学生将宇宙射线翻译成音乐,其灵感就来源于2013年这堂“太空课”。

6月26日,“神十”返航。

在太空执行15天飞行任务后,王亚平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近,当飞船落地那刻,心绪久久未能平复。

1997年误打误撞进入飞行学院的小女孩,如今不仅圆了当初当教师的梦,还是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第二位飞上天空的女宇航员。

荣誉纷至沓来,同一年她被授予“英雄航天员”、“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等,果真应了“一飞成名天下知”这句话。

落地五天后,父母去北京看望。

她已经有五六年不曾回老家,根本忙的没有时间,父母很理解、很支持,不过也担心女儿安全,特别是女儿在天上那会儿。

短暂团聚之后,王亚平又投入到航天事业中。

圆了飞天梦,她的重心相对转移到学业、家庭,和赵鹏结婚这些年,因两人职业特殊性,聚少离多,并没有要孩子,在北大深造这段时间,她深入专攻太空环境对航天员心理方面影响的研究,并和赵鹏育有一女。

生活美满、学业有成、事业顺利的她并没有松懈,依旧时刻为“飞天”准备着。2019年12月,她再度入选“神十三天团”。

时隔八年,再次飞空。

和第一次一样,她将继续担任“太空教师”一角,在太空进行第二次讲课,鼓励年轻人追求太空梦想。

升空前,王亚平和女儿约定,将为女儿“摘星星”。怀揣对女儿的承诺、对国家的责任,她第二次踏上飞空之旅。

2021年10月16日,“神十三”升空。

这次王亚平不仅要再当一回“太空教师”,还将进入中国空间站,到2022年4月16日“神十三”返回舱顺利着陆,王亚平成功“出差”半年。出舱面对镜头时,她动情的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抵达北京后,女儿手捧鲜花正等着“摘星星的妈妈”。

三、特级航天员

2021年5月初,王亚平当选“中国航天公益大使”。

飞太空两次,她创下了太多记录——首位走出舱的女航天员、在轨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太空女教师”等。

太多个“首个”、“最”的标签,无不彰显她的重要性。作为国家重要代表,在国家安全和形象宣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她,国家也十分重视,其个人享国家二级警卫待遇。

或许许多人对二级警卫没多少概念,我国警卫分为“一二三级”,具体负责交通警卫方面。一般只有国家级副职、来访国家元首与执政党领袖副职(相当于此级别的代表)才会安排二级警卫。

两次飞上天空的王亚平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二级警卫更像是荣誉的象征和奖励,事实上除航天员享二级警卫之外,获得“长征勋章”、“两弹一星功勋章”等,也可能享二级警卫的待遇。

较之二级警卫的荣誉外,她还享有一些特殊待遇。

1、饮食特殊

鉴于个体差异,航天员在太空的口味要求与寻常并不一样,加上个人吸收消化都能力受到太空影响,食品供应环节很重要。

从航天员每天、每顿的食谱制定,到限制某些、增加某些食物,既要保证航天员加速恢复身体健康,又要确保进食方便、容易长期储藏。

毕竟天空环境比不得地球,失重情况下进食困难。看过相关视频就该清楚,当食物漂浮在半空,进食不仅困难,还极有可能导致食物四处漂浮,况且若是食物不利于消化,还肯呢个增加大、小便次数。

除物理因素外,还包括身体上的影响。航天飞行很大程度会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红细胞减少等,因此太空食品要提供充足的营养。

既要储藏方便、无皮无核、有营养、重量轻、体积小,还要进食方便等,这就需要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基础,专业的营养师进行饮食搭配,继而生产出适合每位航天员的专供饮食。源于航天员食品的特殊性,一般人自然不可能食用。

也正是因为“特供”这一噱头,以至于有不少生产商打着“航天食品”的幌子,出售些常规食品。

2、环境特殊

以王亚平第二次飞空返回为例,4月16日成功着陆,直到6月28日才首次和媒体、公众正式见面。

长达两个多月时间里,王亚平等三名航天员都在康复中心接受康复,其中包括身体、身心两方面。

正是由于环境特殊,从太空回来之后,航天员身体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机能倒退等情况,为确保航天员身体健康,康复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航天员的生活作息、日常进食等方面,也与一般人不同。看似荣誉的背后,实际满是不容易。

对于航天员还有一个评价:最完美的人类。身体、身心都趋近于人类最完美的状态,才能在太空遨游,为此宇航员不可避免要控制饮食、保持体格,乃至于王亚平在第一次飞空前都没有要孩子。

唯有付出才有回报,这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执着与坚守。

2 阅读:180
评论列表

奇人看其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